第756章 乐思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皇帝驾崩,这是国之大丧,但国家的运转不可能因此而停摆。  

因此,各地官府吊丧三日后,便将灵堂又改回公堂,继续开衙署理公务。  

只是,在二十七天之内,官员们依旧要着素服,民间在此期间也依旧禁止娱乐。  

当然,话是这么说,街上真要有个耍猴儿的,真要有个在此期间与妻妾同房的,一般也是无人和你较真儿的。  

为父母守孝三年,三年之内还生了孩子的都比比皆是呢。  

除非做官的政敌多,要小心被人揪小辫子,民间还是随意的多。  

杨沅以经略安抚使司的名义向各地传达为天子守孝的命令时,叙州城那边就没递进信儿去。  

叙州三蛮碰上了柯百泉这个缩头乌龟。  

他们掳掠了叙州城周围的汉民聚居地,杀男淫女,掳夺财产,官府一点强硬表示都没有,只是一味死守城池。  

这倒是愈发助长了叙州三蛮的气焰,于是围了叙州城,内外隔绝。  

不过,要说攻城,他们也是真不擅长。  

看起来,城里的粮食一日不耗光,双方就会一直耗下去了。  

但,杨沅这边却已发动了。  

其实,在此之前他就已经接到了宋老爹的情报,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发动叙州之战。  

不过,他这次想动用的是火器兵为主,冷兵器部队为辅,因此需要很多准备工作。  

各种火器,在紧锣密鼓的生产生中,弹药不断地储备着,南征所需的各种必备药品,也在极有效率地采购着。  

因此,向叙州城传信受阻,这才“意外发现”叙州城已被乱民包围,这只是一个由头。  

是在战争准备完成之后,才冒出来的一个由头。  

叙州军民百姓危在旦夕,安抚使杨沅火速调兵平叛!  

这个决定一做出,那兵马上就派出去了,比冷兵器部队的动员还要快。  

实在是因为,该做的准备,早都做好了。  

此次平叛的主力部队,就是甘泉所领的团练兵,全火器部队。  

第二梯队,则是潼川第一将第二军的两千五百人。  

那些江湖亡命、马匪山贼、泼皮无赖们,在经过地狱般的训练之后,幸存下来的一群魔鬼。  

个个戾气十足,瞪眼看人时都是白眼仁多,黑眼仁少,杀气腾腾的主儿。  

杨沅给他们的指令就是:要么不打,打就往死里打。  

灭其一族也没关系,我就是要杀一儆百。  

我就是要让那里的人,以后一提起我的名字就瑟瑟发抖。  

所以,甘泉呐,你就挑着一个,把它给我打没了,就是你大功一件。  

甘泉领命而去。  

然后,杨沅的命令又发下去了,第三梯队的将士们开始有条不紊地进入了战备状态。  

对此,经略安抚使司的文武官员们都觉得抚帅有些小题大作了。  

打一个叙州三蛮而已,用得着如此谨慎吗?  

已经派出一支团练部队,一支正规部队,打击三个部落,足矣。  

还需要第三预备队?  

这真是官做的越大,胆子越小。  

想当初抚帅在灵壁一战,哪一步不是险中求活、死里求生,现在竟是这般谨慎。  

不过,抚帅命令已下,他们也只得全力配合,为这支庞大的第三梯队做起了种种后勤准备。  

他们并不知道,杨沅这一步根本不是为叙州准备的,而是为了兵进大理,兵进凉山州。  

在派出甘泉的同时,杨沅就向朝廷急奏了此事。  

地方上发生叛乱,像他这样的封疆大吏,是有权力擅专独断的。  

但是,做了决断之后,他也要向朝廷禀报。  

这就是“先斩后奏”,你可以先斩,但你依旧要奏。  

年方十四的小皇帝赵愭拍案大怒。  

因为杨沅的奏章有点绿茶。  

赵愭从那字里行间的暗示里,明悟了这样一件事:  

叙州三蛮为何要反?  

因为他们早有反心,只是一直不敢反。  

但,先帝驾崩了…  

“叙州蛮夷,欺朕年幼乎?”  

小皇帝气呼呼地朱批:“打!给朕狠狠地打、往死里打!”  

写完了他才想起来,得跟摄政王皇叔赵璩商议商议。  

叙州之战开始以后,整顿利东的事也提上了日程。  

这是先帝生前便已拟定的事情,赵愭自然不会轻易违背。  

何况,现在是摄政王当家,四年后才会还政于他。  

换而言之,小皇帝如今是实习阶段,对于这等军国大事,自然要格外谨慎。  

于是,杨沅去了一趟利州中路。  

他本就兼了利州中路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不能久不视事。  

如今正好一举两得。  

杨沅坐镇利中之后,刘锜也到了达州,两位军政一把抓的大佬同时逼近利州东路。  

然后,朝廷的旨意便到了,上边加盖了皇帝玉玺和摄政王的印玺。  

开州经略安抚使郭棣,晋升利州中路驻扎御前诸军副都统制。  

其三弟、四弟皆在利州中路担任官职。  

也就是说,郭家被连根拔起,调往利中去了。  

郭家军在换了温泫臣为帅后,已经十多年了。  

郭家一直想赶走温泫臣,至此彻底落败。郭家全部调往利中,从此到杨沅手里讨饭吃。  

他们原本在利东的根基,温泫臣碍着郭浩老帅的面子,一直不好下手清理,现在朝廷替他出面,彻底解决了。  

杨沅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