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莽就完了(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场形势因此变得一团糟。  

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敌前我后,敌后我前…  

至此,双方主帅已经失去了统一指挥的可能。  

他们甚至不知道哪里有自己的人,属于哪一支部队。  

泗州游奕军统制罗鑫本是距灵壁最近,完全有能力趁金兵合围尚未完成的机会,把被困禁军解救出来的。  

可他却与灵壁背道而驰,跑到东边的静海清剿在那一带活动的一千余人的金国签军去了。  

等他赶到静海的时候,那支金军早已不见了踪影。  

罗统制并未因此返回,而是继续往东,赶往青阳镇方向。  

杨沅派出的信使一路寻觅,却始终没有找到他们的踪影。  

淮西战场上,西路军统帅邵宏渊此时业已察觉了金军的异动。  

从他收到的情报来看,很多宋国的西路军队伍突然失去了对手。  

原本和他们打的如火如荼的金兵,在一番故布疑阵之后,便连夜脱离了战场,下落不明。  

这让邵宏渊大为警惕,他一面命令各路宋军原地待命,不得妄动,一面派出斥候,搜索金人消息。  

同时,建康那边他也派快马回去报信,提防金人偷家。  

很快,邵宏渊就得到了准确消息,脱离战斗的金军正向淮东战场转移。  

淮东战场发生了什么事?  

难道是李显忠势如破竹,重挫了金军,而且困住了金国的什么重要人物,所以淮西金军才会狂奔往赴前去施救?  

邵宏渊正疑惑间,便收到了李显忠的军书。  

邵宏渊这才明白淮西战场上的金军反应为何如此古怪。  

由于东路军和西路军是两淮地区的两大战场主力,两军统帅是平级,不存在隶属关系,因此李显忠是无法向邵宏渊下令的。  

他派人送军书来,是阐明情况,请求邵宏渊及时调兵支援。  

邵宏渊击鼓聚将,把淮东局势说了一遍,但赴援淮东却遭到了很多西路军将领的反对。  

西路军以屯驻军为主,而且西路军有自己负责的战区。  

东路军中的屯驻军都不愿意第一时间驰援李显忠,为禁军去啃金兵的硬骨头,更不要说西路军了。  

而且,淮东淮西并没有特别明晰的划分界限,双方接壤地区的对金战斗,是存在着竞争关系的。  

东路军主要是禁军,兵强马壮,而且金军想在东路诱敌深入,实施包围,此前的战斗也有意放水。  

这种情况下,在前期战斗中,淮东宋军的表现殊为优异。  

他们势如破竹,也就不可避免地在与西路军接壤范围内,抢了西路军不少功劳。  

比如在淮东淮西接壤地区的某座县城,西路军与金兵厮杀正酣,东路军杀过来了,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战团。  

西路军付出重大牺牲后,马上就要“夺城”,却被东路军“先登”了。  

这把西路军的这支人马简直要活活气死,差点儿和东路军发生火并。  

在这种恶劣的竞争关系下,东路军倒了霉,西路军许多将领都乐得看笑话,让他们驰援淮东,他们又怎肯甘心。  

手下将领的态度如此消极,邵宏渊不禁打了退堂鼓。  

他可以强令出兵,但怎么行军怎么打,却取决于带兵的将领。  

如果这个将领对东路军抱着这样的情绪,很容易出问题。  

再者,以淮西和淮东的距离,等他的援兵赶到,恐怕东线战事已经结束了吧?  

那不是徒劳远征么?  

邵宏渊思量再三,最终决定,各路兵马谨慎向东转移,咬住正向淮东战场转移的金军。  

咬住他们,把他们拖在淮西战场,也就是变相地替淮东解围了。  

不料,邵宏渊对淮西战场的战略调整刚刚下达两天,杨沅的信使就到了。  

看罢杨沅的军书,邵宏渊不禁愕然。  

李显忠无权对他下达作战命令,可杨沅可以啊。  

作为两淮监军使,杨沅动用了“符节”。  

邵宏渊能敷衍李显忠,却不能敷衍杨沅。  

尤其叫人牙疼的是,杨沅以身涉险,亲自杀进了灵壁。  

如果他这边没有明显的支援行动,一旦杨沅战死沙场,战后复盘,必然追究他的责任。  

邵宏渊一番权衡之后,便击鼓聚将,升帐调兵。  

三衙禁军派驻到淮西的几路兵马,立即从金军转移淮东时布设的防御阵线的薄弱处穿插过去,驰援灵壁。  

淮西屯驻大军则步步为营,在留下部分兵马守城之后,与阻击的金兵且战且进,不断向辽东战场施压,以牵制东线的金军。  

而他自己,则率领从建康都统司抽调的那两万兵马,乘船沿淮河一路向东,接着登岸北上,去攻打金国控制下的彭城、徐州一线。  

这是杨沅对他提出的战术要求,由艾曼纽贝儿拟定的。  

对于这个命令,邵宏渊倒是欣然接受的。  

迄今为止,战火只在我大宋江山上燃烧着,凭什么?  

徐州如今是金国治下,趁着徐州空虚,如果我能打下徐州…  

哪怕只能占领一天,于我宋国而言,也有着重大意义。  

有鉴于此,邵宏渊毫不迟疑地采取了行动。  

杨沅本意是想和李显忠汇合,然后固守山上待援,贯彻李显忠的“中心开花”战术。  

但是当他这路大军赶到灵壁,就遭遇了金军。  

双方且战且走,从西南群山方向,渐渐转移到了东南方向的沱河北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