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假日泡汤(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友军配合、地方协助等各个方面,将领未必擅长沟通和协调。  

但是有个比他更有面子的监军出马,那就容易多了。  

所有但凡监军起了坏作用的,都是监军的权力被放大,可以直接插手军事。  

而且这个监军对自己的能力全无自知,也真的动用了这项权力的时候。  

这一战,如果吃了败仗,晋王监国期间的诸般动作,都会被人牵强附会地扯出来,做为弹劾他造成了这一后果的证据。  

但是被弹劾,赵璩是不在乎的。  

大不了回去做个闲散王爷呗,他本来也不爱管事。  

他之所爱,唯醇…美人美人耳。  

只是,如果吃了败仗,很可能会影响到皇兄的改革大计,这是赵璩为之担心的。  

而宋朝时候,又恰是监军权力太大的时候。  

偏偏那些文官监军又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总喜欢越过将领,去直接干涉具体行动。  

在赵璩看来,这群混蛋不自知是一方面,更大的原因还是他们虽然瞧不起武人,却渴望能获得战功。  

那可是彪炳史册的无上荣耀,尤其是由一个文人来完成。  

所以你说他想打胜仗么?他想,他甚至比那位主帅还要想。  

可问题是他干出来的那些事儿,却尽是些混账事。  

所以,赵璩确实是利用紧急出兵的机会,故意漏过了这一环节。  

当时“偏殿议政”,当场拍板,当场下令,众宰执也没反应过来。  

等到军令正式发布,他们才发现赵璩的“一切从简”,简去了太多的东西。  

关于帅臣的问题,他们也不想太深究了。  

因为这也是官家军制改革的一个部分,只是正在推行当中。  

那就是虽然仍由宰执们公推,天子点选,但兵事须由武将统军,公推也是只能推武将,这已是未来必须施行的一点。  

包括监军制度,其实也在拟定之中,以后是要对监军进行一定的限制的。  

但是再怎么限制,纵然不能直接插手军事行动,那也是文官套在武将头上的一个箍儿。  

这个箍儿不能摘,永远也不能摘。  

昔日短短五十三年里,中原大地便更迭了五代十国,走马灯似的轮换了十五个皇帝,平均每个皇帝坐江山三年半。  

惨的是这些皇帝和他的家眷吗?  

更惨的是天下百姓!  

天下生灵涂炭。  

后周与南唐的“楚州之战”,打的异常激烈。  

柴荣虽然胜了,也是损失惨重,于是柴荣愤然下令屠城。  

当时在他麾下为将的赵匡,亲眼在一条巷子里,看到一个小妇人。  

小妇人的头已经被砍掉了,倒卧在地上。  

而她怀里的婴儿,还浑然不知地趴在母亲怀里吃奶。  

这一幕让身经百战的赵匡都汗毛直立,他没有权力改变柴荣屠城的命令,但他阻止了对他所在的这条巷子的继续屠杀,并且收养了这个孤儿。  

这条巷子里的人也因此得以保全,这条巷子因此改名为“因子巷”。  

很多年后,后者忘却了它的来历,把它改成了“金子巷。”  

但博览群书的史老夫子对此却非常清楚。  

做为文官的一员,他并不是想要文官力压武将一头。  

只是他深知,武将一旦失去控制,对这天下造成的危害,百倍于文官。  

史浩说的非常动情,他红着眼睛向晋王痛陈利害,特意说到了老赵家的开国皇帝赵匡曾经亲自经历的这件事。  

史浩流泪道:“大王,你想让武将们放开手脚,老夫理解你的苦心。  

可是,不能完全放权啊,这个口子不能开,兵权在握的人,必须受到控制。”  

“呃…老夫子所言,本王明白。”  

一见史老夫子老泪纵横,吃软不吃硬的赵璩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赵璩道:“其实朝廷并没有要废除监军制度的意思,只是需要总结历朝的教训得失,重新拟订一个合理的章程出来,目前还未制订妥当…”  

赵璩顿了一顿,道:“也罢,就依老夫子,本王这就酌派官员去担任两淮监军使,这总可以了吧?”  

史浩满意了,武将必须置于文官的监督之下,只要达成这一目的,他就心满意足了。  

虽然史老夫子是个保守派,但他的确是个没有瑕疵的道德君子。  

杨沅最近难得地过上了一段安稳日子。  

皇帝回京在即,两淮战事频仍…  

这个时候,大宋内部是不宜再起事端的。  

朝廷各部正在集中全力,做着支援两淮作战的各种准备。  

这一阶段,绝不可以搞内部调查和清洗。  

因此,都察院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做,就是最正确的做法。  

当然,暗中的调查和资料的搜集是仍在秘密进行之中的。  

那些借金人南侵之势,不顾国家利益,不顾黎庶生死的人,账要给他们记着。  

他们为了能够反攻倒算,把入侵的敌人当成了他们反击政敌的手段,甚至为了让外敌赢得胜利,而暗中为他们制造机会。  

这种人,先给他们拉着清单,来日是一定要清算的。  

不过这些事情的收集就不是那么忙了。  

而且杨沅本人名声在外,也不适合由他去做这件事,太引人注目。  

因此一来,之前因为公务繁忙,拖延了许多假期没有休的杨沅,一次性申请了好几天的休沐假,在杨府里陪伴家人。  

暑气已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