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满朝文武怕了你(3/4)
沅有可能投靠了金人吗?”
吏部左选郎中李建武忙也出班奏道:“我吏部考核官员,嫌疑不清者,亦有疑则慎用的规矩。
杨沅既然引起这么多大臣分岐,可见其身份立场还是存在疑虑的,回避要职,下官以为是应该的。”
“下官附议!”
“下官附议!”
底下又是一群随声附和的,总的来说,赞同把杨沅弄去闲衙门养老的占了绝大多数。
因为杨沅这人的所作所为…
真的不招官喜欢。
不过,虽然赞成的人多,可是他们编排杨沅的理由毕竟是“我风闻,我分析,我觉得…”
没有半点实据。
因此双方斗了十几个回合,却也争不出个结果来。
赵璩便道:“罢了,一日之间,此事也争执不出个结果。众大臣有何见解,可以形成奏本,待本王转呈陛下御览圣断。
且收了吕、叶两位学士的奏本,此置暂且搁议。众大臣谁人还有本奏?”
这时,那等着述职的地方大员已经站的脚酸,再不活动一下都快站不住了。
他赶紧出班,捧笏高呼道:“江陵知府杨文靖奏职!”
朝会之后,百官散朝,一起往宫外走。
今日在朝堂之上旗帜鲜明地赞成把杨沅调往闲职的一众官员犹自高谈阔论。
在这些高谈阔论者身边,便汇聚了一群群的人,以他为中心,一边往外走,一边发表自己的意见。
哪怕是和杨沅没有利害关系,也不是因为杨沅和百官的“格格不入”而对他产生排斥的,大多也觉得把他调去闲职是正确的。
既然有嫌疑,当然应该回避重要职位,错了么?
还真不能说,他们的看法不对。一些心知这只是党争借口的官员,却也不好直言。
这种事,除非你已经撕破了脸,否则就不能搬到台面上说,不然容易遗人话柄。
和宁门外,从第一个官员出现开始,官员们的随从便驱车赶马抬轿,纷纷涌到门前广场,等着接乘自家老爷离开。
他们只是有序地在广场上排列,皇宫毕竟不是菜市场,不能涌到门前乱烘烘的接人,又不是幼儿园接小朋友。
可是,偏有一群人呼啦啦地就迎了上去,其中有人高呼道:“吏部左选郎中李建武何在?”
李建武正慷慨陈词,抨击晋王对杨沅的宽容和包庇,听到有人直呼其名,顿时大感不悦。
他把脸一沉,瞪向来人道:“何人在此大呼小叫,直呼本官之名?”
这话出口,他才发现,那喊他的穿着一身差役的袍服,登时更加不满。
什么档次!
一个小小执役,也敢直呼本官的名姓?
这时一个年轻的绿袍官员站到了他的面前,肃然道:“本官都察院监察御史卢承泽,奉杨佥宪之命,请吏部左选郎中李建武到都察院配合调查一桩要案,请。”
卢承泽往旁边一让,便有两个执役上来,往李建武左右一挟。
虽然没有给他上枷梏,可他如果试图离开,对方显然是要动手了。
刚刚散朝出来的文武百官见此一幕,只惊的目瞪口呆。
这都察院好不嚣张,竟然堵着宫门抓人!
这种事,他们还是生平第一次见。
李建武暗吃一惊,却大怒道:“你们有什么凭据,便要抓捕本官?”
卢承泽道:“有重要人证指认,所以要请你往都察院一行。”
口供,在这个时代就是最重要的证据之一,有了口供,就可以立案调查了。
先行控制相应人员也是合法的,这就类似于那个时代的“双规”。
这么做,主要是怕不拘留的话,嫌疑人及时与同党串供,或者毁灭证据。
所以要先行控制嫌疑人,当然,这时还不能判定人家有罪,属于一种临时性的控制措施。
不过,这种措施也是早有成侧。
庆历五年的时候,欧阳修的外甥女儿(妹妹的养女)告他与自己有染,欧阳修这位三品大员也是先被拘去了制勘院,控制了他的人身自由,然后才对他进行调查的。
说到欧阳修这桩案子,他后来是以被诬陷而开释的,还了他清白之名。
他被诬陷的起因,倒与杨沅今日身陷舆论漩涡一样,都是缘于党争。
欧阳修的妹妹年轻守寡,被欧阳修接回了家中养着,他这妹妹膝下无子,便收养了一个女婴。
待这女孩长大,欧阳修做主,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一个族人。
可这女孩和府里一个仆人通奸,被人发现后告到了官府。
这主审官正好是欧阳修的政敌,便对这女子诱供,让她攀咬欧阳修,于是对欧阳修展开了调查。
欧阳修的政敌诱使他外甥女儿诬陷他与自己有染的主要证据,就是他给这个外甥女儿写过的一首词:《望江南》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哪忍折,莺衔柳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这个吧,“我要是早知道你长大了会这般美好,早就留心你了,怎会等到今日?”
这句话确实太暧昧了,人家还是他外甥女儿,他又是个大儒…
难评。
最后的调查结果是查无实据,不过此事还是大大地败坏了欧阳修的名声,为此被贬了官。
《醉翁亭记》就是他在这次被贬后写出来的。
李
吏部左选郎中李建武忙也出班奏道:“我吏部考核官员,嫌疑不清者,亦有疑则慎用的规矩。
杨沅既然引起这么多大臣分岐,可见其身份立场还是存在疑虑的,回避要职,下官以为是应该的。”
“下官附议!”
“下官附议!”
底下又是一群随声附和的,总的来说,赞同把杨沅弄去闲衙门养老的占了绝大多数。
因为杨沅这人的所作所为…
真的不招官喜欢。
不过,虽然赞成的人多,可是他们编排杨沅的理由毕竟是“我风闻,我分析,我觉得…”
没有半点实据。
因此双方斗了十几个回合,却也争不出个结果来。
赵璩便道:“罢了,一日之间,此事也争执不出个结果。众大臣有何见解,可以形成奏本,待本王转呈陛下御览圣断。
且收了吕、叶两位学士的奏本,此置暂且搁议。众大臣谁人还有本奏?”
这时,那等着述职的地方大员已经站的脚酸,再不活动一下都快站不住了。
他赶紧出班,捧笏高呼道:“江陵知府杨文靖奏职!”
朝会之后,百官散朝,一起往宫外走。
今日在朝堂之上旗帜鲜明地赞成把杨沅调往闲职的一众官员犹自高谈阔论。
在这些高谈阔论者身边,便汇聚了一群群的人,以他为中心,一边往外走,一边发表自己的意见。
哪怕是和杨沅没有利害关系,也不是因为杨沅和百官的“格格不入”而对他产生排斥的,大多也觉得把他调去闲职是正确的。
既然有嫌疑,当然应该回避重要职位,错了么?
还真不能说,他们的看法不对。一些心知这只是党争借口的官员,却也不好直言。
这种事,除非你已经撕破了脸,否则就不能搬到台面上说,不然容易遗人话柄。
和宁门外,从第一个官员出现开始,官员们的随从便驱车赶马抬轿,纷纷涌到门前广场,等着接乘自家老爷离开。
他们只是有序地在广场上排列,皇宫毕竟不是菜市场,不能涌到门前乱烘烘的接人,又不是幼儿园接小朋友。
可是,偏有一群人呼啦啦地就迎了上去,其中有人高呼道:“吏部左选郎中李建武何在?”
李建武正慷慨陈词,抨击晋王对杨沅的宽容和包庇,听到有人直呼其名,顿时大感不悦。
他把脸一沉,瞪向来人道:“何人在此大呼小叫,直呼本官之名?”
这话出口,他才发现,那喊他的穿着一身差役的袍服,登时更加不满。
什么档次!
一个小小执役,也敢直呼本官的名姓?
这时一个年轻的绿袍官员站到了他的面前,肃然道:“本官都察院监察御史卢承泽,奉杨佥宪之命,请吏部左选郎中李建武到都察院配合调查一桩要案,请。”
卢承泽往旁边一让,便有两个执役上来,往李建武左右一挟。
虽然没有给他上枷梏,可他如果试图离开,对方显然是要动手了。
刚刚散朝出来的文武百官见此一幕,只惊的目瞪口呆。
这都察院好不嚣张,竟然堵着宫门抓人!
这种事,他们还是生平第一次见。
李建武暗吃一惊,却大怒道:“你们有什么凭据,便要抓捕本官?”
卢承泽道:“有重要人证指认,所以要请你往都察院一行。”
口供,在这个时代就是最重要的证据之一,有了口供,就可以立案调查了。
先行控制相应人员也是合法的,这就类似于那个时代的“双规”。
这么做,主要是怕不拘留的话,嫌疑人及时与同党串供,或者毁灭证据。
所以要先行控制嫌疑人,当然,这时还不能判定人家有罪,属于一种临时性的控制措施。
不过,这种措施也是早有成侧。
庆历五年的时候,欧阳修的外甥女儿(妹妹的养女)告他与自己有染,欧阳修这位三品大员也是先被拘去了制勘院,控制了他的人身自由,然后才对他进行调查的。
说到欧阳修这桩案子,他后来是以被诬陷而开释的,还了他清白之名。
他被诬陷的起因,倒与杨沅今日身陷舆论漩涡一样,都是缘于党争。
欧阳修的妹妹年轻守寡,被欧阳修接回了家中养着,他这妹妹膝下无子,便收养了一个女婴。
待这女孩长大,欧阳修做主,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一个族人。
可这女孩和府里一个仆人通奸,被人发现后告到了官府。
这主审官正好是欧阳修的政敌,便对这女子诱供,让她攀咬欧阳修,于是对欧阳修展开了调查。
欧阳修的政敌诱使他外甥女儿诬陷他与自己有染的主要证据,就是他给这个外甥女儿写过的一首词:《望江南》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哪忍折,莺衔柳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这个吧,“我要是早知道你长大了会这般美好,早就留心你了,怎会等到今日?”
这句话确实太暧昧了,人家还是他外甥女儿,他又是个大儒…
难评。
最后的调查结果是查无实据,不过此事还是大大地败坏了欧阳修的名声,为此被贬了官。
《醉翁亭记》就是他在这次被贬后写出来的。
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