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请君入瓮(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中调查了一番,还是没有消息。  

如今,他们甚至怀疑,有可能萧山也只是他们故布疑阵的一处所在。  

他们很可能是穿萧山而过,将油墨运去了临安之外的下辖府县。  

杨沅看到那沤茧的大坑,嗅着那难闻的气味,却忽然想到,有没有可能,这与印刷交子风马牛不相及的丝绸作坊,也可以做为一处极好的隐饰行藏的所在?  

杨沅不动声色地收回了目光,再抬头时,便似一脚踏进了七彩云中。  

院中,满是一幅幅晾洒的印染后的丝绸,在风的微拂下起伏,赤橙黄绿,满目缤纷。  

师师和玉叶已欣然漫步其中,宛如一对天仙。  

汤府书房内,汤思退与言甚相谈甚欢。  

汤思退回府之后,见到了言甚,一瞧那尚未撤下的礼物,便知道夫人为何对这位言先生如此礼遇了。  

双方见面,一番寒喧,追溯过往,两家还真是亲戚。  

这言氏是闽南大族,而汤思退的祖上是青田县人。  

青田东接温州,属于闽中,五代时两家曾经联过姻。  

依照祖谱论下来,两人竟是表兄弟。  

而且两人都是生于北宋政和七年,同岁。  

论了论月份,言甚早汤思退两个月出生,是为表兄。  

这关系要论起来,似乎有些久远,但是由于中国一系相承的历史文化太过久远,很多事情,几百年的时间跨度,也会让人有种“就在昨天”的感觉。  

尤其言家是五代乱世时离开中原的,如今回到中土,寻到曾经的姻亲,这不到两百年的间隔,于这些侨居海外的人来说,还真就衔接起来仿佛昨日了。  

言甚谈吐气质,俱皆不凡,一番接触下来,汤思退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真的亲近起来。  

言甚道:“言家当年虽因中原板荡,迁居海外,但无一日忘了中国。  

我言家子孙,每一代男丁,都要在年轻时候赴故土游历,才能举行加冠礼。  

此番表兄回归故土,却不是为了游历,而是替家族先行回返,探查情况。  

因为,爪哇如今,甚是不太平…”  

言甚叹了口气,便把爪哇国如今的情况说了一遍。  

爪哇虽小,却也有三个国家,分别是西部的塔鲁纳国,中部的马打兰国,还有东部的谏义里国。  

东爪哇国势力渐渐膨胀,不再安于现状,意图扩张领土。于是一面讨伐中部的马打兰国,一面向另一个岛国三佛齐发起了挑战。  

结果,东爪哇不敌三佛齐,国王兵败被杀,王子率残部仍在苦苦抵抗,三佛齐已经侵入爪哇,爪哇随之战乱四起。  

汤思退听到爪哇国这般情形,不禁拍案道:“穷兵黩武,好战必亡,不外如是啊。  

我大宋如今局势,与那东爪哇何其相似,西有大夏纠缠,还想北伐于金?  

但凡有战,必使民力疲乏,战败则亡。若是战胜,天子气盛,愈发骄矜,以骄主治疲民,依旧是取死之道。”  

汤思退站起身,激动地走来走去:“不成,我为执政,焉能坐视!定要劝阻天子,息兵罢战,保境息民,方为国家长久之略。”  

言甚听了,吃惊道:“进之,我大宋也要对外开战了么?”  

汤思退摆手道:“天子刚刚登基,意图有所作为。便有幸进之臣迎合上意,怂恿天子征讨四方。  

表兄放心,朝中持重老臣不会坐视,自然会劝阻天子,让官家不为小人蒙蔽。”  

汤思退问道:“表兄如今可已有了住处?”  

言甚道:“为兄现在住在蕃坊,本意是先安顿下来,然后择一大屋,接来家族。  

只是现在还不曾找到一处合适的所在。而且家族迁居海外久矣,恐难取得大宋国民资格,更不要说买大屋迁族人了…”  

汤思退摆手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表兄应该早些来找我,弟为执政,这点事还不好解决么?”  

汤思退略一沉吟,道:“这几日,弟先替兄长解决身份问题,再派人帮表兄寻找合适的大屋,实在没有合适的,便买地自建。”  

汤思退欣然道:“弟还要带兄长多多接触我朝大臣,兄长正好把爪哇形势说与他们知道,叫他们晓得其中厉害。  

兵者,凶器也,不可不慎用。知古可以鉴今,知外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  

言甚欣然道:“如此,就麻烦进之了。至于说结交贤友,兄正求之不得。  

我言氏本为闽南大族,如今既然决意归来,自然也该竭尽所能,为我大宋效力!”  

汤思退听了大为欢喜,眼下正好利用言甚所知的爪哇情形,用来警示朝中大臣,说服他们谨慎兵事。  

而且,言家本是闽南大族,如今与表兄一番谈论,见识不凡,可见言氏并未因为侨居海外两百年便失去了底蕴。  

这样的话,将来言氏家族大可选其贤能,成为朝廷栋梁。  

而他不但与言家大有渊源,更是言家的领路人,以他四旬上下即可拜相的资历,言家将会成为他的一个强力臂助。  

想到这里,汤思退暗暗下定了决心,就算不考虑两家祖上的渊源,对于言家也要大力栽培扶持。  

杨沅一行人萧山之行圆满结束,返回临安时已近傍晚。  

李师师与肥玉叶同车,笑道:“天色晚了,城中游人稠密,行不得快路。  

你若回‘陌上花’,还要穿过半个临安,不知几时才能到家,可要去干娘那里歇宿一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