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妙笔如花(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地多住几日,这些随从中的探子就有机会散布于镇上,秘密查访可疑的人家了。  

老苟叔这边开始追踪印钞油墨去向的时候,朝廷中三法司为了张宓案也是愈争愈是激烈。  

大理寺少卿赵世平祭出了孝道大旗:张宓杀人,有罪。  

但他所杀者,一为儿媳,一为其子,以父杀子,不当死。  

你反对,就是反对孝道。  

寺正滕藤引经据典,为自家少卿寻找了论据。  

他用了大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两起案件作为论据。  

而藤寺正所举的几个例子,后来曾入选宋人编撰的《名公书判清明集》。  

也就是说,这是被公认的作为正面典型的优秀判例入选的。  

其一是阿张案。  

女子阿张,嫁予男子蒋九,不过一年,夫妻便分家另过。  

公公蒋八告儿子与儿媳不孝,当地官府便抓捕了蒋九夫妻。  

讯问之下,小夫妻给出的理由是,公公蒋八对儿媳不轨,小夫妻只能分家另过。  

而官府的最终判决是:公公是否曾对儿媳不轨,已难以查清。  

儿媳应视公公如亲父般孝顺,父母有错亦该隐瞒。  

你在公堂上说出这件事来,让你公公声名扫地,这就是不孝。  

公公纵然果真图对你谋不轨,你拒绝就是了。  

何况他身为人父,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念头呢?  

这肯定是伱们不想赡养父亲,故意污蔑于他。  

于是,判决如下:妇之于舅姑,犹子之事父母。孝子扬父母之美;不扬父母之恶。  

使蒋八果有河上之要,阿张拒之则可,彰彰然以告之于人,则非为尊长讳之义矣。  

况蒋八墓木已栱,血气既衰。岂复有不肖之念?  

最后强令阿张夫妻离婚,阿张杖责十五大板,发配军营作为役妇。  

蒋九杖责六十,回家继续侍奉父亲,再有不孝举动,绞杀。  

滕寺正用这个案子举例,是因为张宓案中,涉及到的张宓与高氏的私情,现在就是一笔糊涂账。  

当初究竟是张宓用强了,还是两人合奸,现在说不清。  

毕竟高氏当时没有举告,就和阿张当时隐忍下来,只与丈夫搬家是一个道理。  

之后你再拿此事说事儿,如何能够证明你是诬告?  

而用强与私通,那罪由起源不同,便会影响到后续的惩罚力度。  

另一个案例就是用来辩解为何不判张宓死刑了。  

滕寺正所举的第二个案例,大体就是:一个寡妇与道人通奸,嫌弃儿子碍事,就想伙同道人杀死儿子,但道士拒绝了。  

因为列朝列代,对于父母杀害子女,虽然刑罚严宽不一,但没有一例是判死刑的,很多朝代甚至不予处罚。  

可那个道人没有为人父母的特权啊,他若帮忙动手,一旦事发岂不是死罪?  

所以他给那寡妇出了个主意,让她去举告儿子不孝。  

不孝是死罪,哪怕只是骂了母亲一句也是死罪,这样就能借国法的刀杀掉她儿子了。  

那寡妇听了就去官府报案说儿子不孝,问题是她这个儿子太孝顺了,在乡邻之间的口碑极好。  

而且那个寡妇与那道人的丑事,很多乡邻都知道,大家为这个儿子鸣不平,纷纷告上官府。  

官府这才没有枉杀孝子,调查清楚后,杖毙了出主意的道士,至于那个想杀孝子的母亲,严辞责训一番,让她儿子领回家好生奉养,以尽孝道去了。  

请注意,在这整个过程中,那个儿子都是知道母亲不守妇道与人私通的事情的。  

但是限于亲亲相隐的孝道原则,他一直没有声张,也无法出面制止。  

在母亲诬告他不孝,想借助国法杀他的时候,他依旧不说出母亲的丑事,只是流泪认罪。  

要不是乡亲邻里们实在看不过去,跳出来主持公道,他就死定了。  

也因此,他受到了官府的表彰,认为他是真正完美尽了孝道的一个大孝子,把他的事迹写入了县志。  

那么现在再回到张宓案,张宓案中,高氏是张宓的儿媳,是父子关系。幼童是张宓的私生子,也是父子关系。  

所以张宓杀了他们,虽然有罪,当罚,但因为是“父杀子”,所以不能判死罪,否则就是破坏了孝道。  

赵少卿和滕寺正也很聪明,没有把“不杀士大夫”当成理由公开说出来。  

因为“不杀士大夫”只是在一代代士大夫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在朝廷上形成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你翻遍大宋的所有律法,都绝对找不出一条正式列入律法当中的“不杀士大夫”这样的法律条款。  

这分明就是特权嘛!  

现在这桩案子已经在朝野传遍了,也不知道是谁在不断地向外透露消息。  

今天堂上刚刚辩论的内容,明天就能如实出现在临安小报上,搞的他们很被动。  

以前关起门来问案时,大家都是官对官,还可以堂而皇之地拿“不杀士大夫”这个理由说事儿。  

现在民怨沸腾,朝野关注,这条理由就不好公然拿出来讲了,于是就祭出了更有力度的孝道大旗。  

可是这孝道大旗一竖,就把都察院惹恼了,你这不是耍无赖吗?  

说好了大家拼刺刀的,你动用核武器。  

都察院可是有着三杆本届科举最强笔杆子。  

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名,如今都在都察院任职,就你大理寺有妙笔在手?  

萧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