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她是谁?(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些,以求宽大处理,奈何他是真的不知道啊。  

王加逸想了一想,道:“下官不知详情,但…下官猜测,那女人应该就是他的外室。”  

“何以见得?”  

王加逸道:“下官带那小妇人去张宓的签押房,小妇人一见张院长,便噙泪轻呼:‘夫…’  

是张院长狠狠地瞪了她一眼,那小妇人这才收声不语的。”  

杨沅听了,又沉思起来。  

卢承泽问道:“张宓此人,可有惧内的毛病?”  

王加逸作为张宓的心腹,对其家事自然了解。  

他摇了摇头道:“张院长并不惧内,他有六房妾室。而且,其中只有两房是他夫人为他张罗的。其余四房,都是他自己看中的。”  

说到这里,王加逸的脸色也有些难看起来。  

如果张宓不惧内,喜欢了带回家就是了,何必要养在外面,甚至有了孩子也不敢带回家去?  

卢承泽对杨沅道:“佥宪,依下官看来,蓄养外室的,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他本人没有纳妾的资格;  

二是惧内,夫人不同意或者甚为不喜此女,不许过门;  

还有一种,就是此女身份特殊,不方便养在家里。”  

杨沅乜了卢承泽一眼,有点心虚地摸了摸鼻子。  

小卢不是在点我吧?  

应该不是,他又不知道刘贵妃和我的关系。  

杨沅便放宽了心,问道:“所以,你怀疑是第三种情况?”  

卢承泽道:“下官以为,不仅如此。而且,张宓杀人,很可能与此女的特殊身份有关。因为两人的关系一旦败露,会让张宓身败名裂,所以他才情急杀人。否则,一个小妇人,能有什么事威胁到他?”  

杨沅点点头,叫王加逸签字画押。  

这回王加逸非常的爽快,看完笔录,痛快地画了押被带下去。  

卢承泽道:“还不要重新提审何逍?”  

杨沅道:“此人所知,不会比王加逸更多。回头拿王加逸的口供,去与他对质便是。天色已晚,对他就不必忙于再审了。  

咱们今夜就宿在枢密院,明日一早,你去张府,控制张府上下,就按你的思路,好好查上一查。  

那女子若是和张宓交往日久,连孩子都有了,就算限于身份,不便纳入府中,他府中未必就没有人发现过一些蛛丝马迹。”  

卢承泽一听大感兴奋,这场案子办下来,他的兴趣大增。  

跟着杨沅断案,竟然如此的不觉枯躁,这斗智斗勇的过程,实在是太合他的胃口了。  

而且,他与杨沅不合,这一点彼此都心知肚明。  

但杨沅并未因此压制他、排挤他,甚而还把这个最有希望破案的突破口,交给他去调查,这让卢承泽更加舒心、愉悦。  

卢承泽欣然答应下来。  

他不想表现的比杨沅弱,状元怎么啦,文无第一!  

他要好好准备一下,明日他卢探花定要一鸣惊人!  

天亮了,卢承泽精神抖擞地带了一班人马,请徐洪诚徐主事引路,往张宓的府邸而去。  

徐主事逢年过节都要往张宓家里去拜会送礼,认得张家的住处。  

张府虽然看着不大,内里却甚是华奢,一舍一阁、一亭一池,俱都十分精美,可见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听到卢承泽说明来意,张府上下顿时慌了神儿。  

张府里,张老太爷早已过世,如今只有老夫人健在。  

张宓的妻子前年春上也因病去世了,这也是他曾经打过薛冰欣主意的原因。  

他觉得,自己有一个正妻的位子空在那儿,想娶薛冰欣为续弦,薛冰欣应该是求之不得的,所以才大胆骚扰于她,结果被杨沅胖揍了一顿,还得了个“摸臀手”的绰号。  

如今主持张家的,就是张老夫人和张宓的二夫人。  

二夫人是张宓纳进门儿最早的妾,虽然不能扶正,但是平时主持张府事务,俨然和夫人无异。  

但是这张夫人和二夫人,面对都察院登门的官员,也是有些不知所措。  

廊柱间,卢承泽带来的人快速散开来,控制住张府各处,官靴踏在青石地板嗒嗒直响。  

府上的亲眷家人都被集中在院里,一脸的惊慌。  

二夫人扶着张老夫人,旁边还有张宓的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孙儿辈也有三四个,最大的有十五六岁了。  

卢承泽笑容可拘地道:“张老夫人不必慌张,我问,你答,只要此事与你们无关,这样一桩案件,并非十恶不赦的大罪,朝廷是不会株连家人的。”  

他向四下一扫,道:“张府上下,尽皆在此了吗?”  

张老夫人定了定神,问道:“这位官人,我儿究竟犯了什么罪?”  

卢承泽摆手道:“老夫人,是我问,你答,而不是你来问我。你家所有的人,俱都在此了吗?”  

二夫人忙拉了拉老太太,老夫人这才勉强对卢承泽道:“老身的长孙,现为成都彭山县令,不在府上。我那孙媳,是昆山县人氏,现在住在娘家。”  

卢承泽点点头,忽然道:“绍兴十九年,贵府担任张宓车夫者何人、书僮者何人,可在府上?”  

张府上下没想到这位都察院官员集中了全府的人,却不向他们问话,先去询问一个马夫、一个书僮。  

他们面面相觑一番,便有两个人怯怯地从人群中走出来,向卢承泽施了一礼。  

其中一个老苍头儿道:“大官人,老朽就是老爷的车夫,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