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七道旨(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完颜家的人正与李家争权,若完颜家的人一一遇刺,偏偏李家的人安然无恙,他们在欢喜岭便很尴尬了。  

等完颜弘康回来,和他外祖家说不定就要兵戎相见…”  

显然,她留在欢喜岭才是最优选择。  

但,她对于完颜弘康的恨意,是转嫁到任何人身上都渲泄不了的。  

一时间,她便陷入了犹豫挣扎之中。  

完颜亮此刻居于燕京,相对于上京来说,他就在南方了。  

而今天的福神在北方,所以完颜亮的运气不大好。  

一早他就收到一个令他怒不可遏的消息:南京宫城大火,宫室尽毁。  

金国的南京,就是北宋时的东京汴梁。  

完颜亮在迁都燕京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汴梁扩建宫城了。  

因为,他准备在有生之年,最终定都的地方,就是大宋的东京汴梁城。  

迁都燕京,只是第一步。  

这一步会毁掉女真众部落首领们的根基,剥夺他们的统治权,使权力尽归于皇帝。  

第二步,他就要挥师南下,消灭宋国了。  

到那时,他再迁都汴梁,以南京开封为都城,居中央而辐南北。  

为此,他把汴梁定为了金国的陪都,设立南京路,下辖开封府、归德府(商丘)和河南府(洛阳)。  

并且,燕京皇宫刚刚落成,他还没从上京搬过去的时候,汴梁皇宫就开始大兴土木了。  

宋是最富有的一个朝代,却也有着一个最寒酸的皇宫。  

北宋如此,南宋也是如此。  

似乎,这大宋皇宫的小家子气,就预兆了两宋对外一直举步维艰的处境。  

南宋的皇宫,是在杭州城里硬生生挤出一块地方修建而成的,不规不整,面积极小。  

而且,大宋皇室既无法扩建,也不能扩建。  

因为,大宋皇帝一直把杭州定为行在,从未取消汴梁的都城地位。  

这种情况下,如果大肆扩建作为行在的皇宫,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至于北宋,北宋的皇宫压根儿就是在一处官衙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你就可以想象得出,它的规模有多小了。  

北宋的皇宫原本是唐末宣武军节度使的官衙。  

朱温灭唐后,在汴梁称帝,就是以这座官衙为皇宫。  

然后,五代乱世开始了。  

五代的都城,也都在汴梁。  

而且每个小朝廷的命都很短。  

如此频繁更迭之下,每一任政权都是沿用之前的皇宫,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时间和财力来扩建皇宫。  

到了宋代,大宋皇帝手里有钱,就动了扩建皇宫的念头。  

奈何东京汴梁,已经成了寸土寸金的所在,老百姓们不愿意拆迁。  

如果官家强行拆迁,那就要背上有悖民意、与民争利的骂名。  

这样的道德成本,是大宋的皇帝所不愿承担的。  

因此扩建宫室的想法,便不了了之了。  

但是这样一套话术,对完颜亮可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我没有道德,你就无法用道德打败我。  

完颜亮还没搬去燕京城,就直接下旨,在开封强行规划、设计,拆迁,并着手扩建皇宫了。  

结果,现在南京开封的皇宫才刚刚施工一年有余,主体宫室才刚刚有了个样子,就被一把大火给烧毁了。  

是工地上保管火种不慎还是有人有意为之?  

这件事,现在很难判断。  

不过,以完颜亮的了解,这等大工程,防火向来是第一要务。  

那些易燃材料,是不会堆放在已经建好的宫室旁边的。  

而且已经建好的宫室有士兵夜间巡弋。  

如果不是有人纵火,怎么可能突然就烧起来不及扑灭的大火,把那一幢幢宫殿全部烧成了平地?  

此事,只怕是有人故意纵火了。  

而且,开封地方官员,一定有人参与其中。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完颜亮便心中凛然,他感觉事态开始有些失控了。  

一开始,他并没有把完颜驴蹄和完颜大睿放在眼里。  

在他看来,上京诸权贵,全都不过是一群跳梁小丑,根本难成气候。  

可是现在看来,也许完颜驴蹄和完颜大睿依旧不足为虑,可是他们成功地在辽东站稳脚跟的事,却激励了更多反贼,让他们有了对抗自己的勇气。  

一向无女不欢的完颜亮,今天没有召美人陪侍。  

他一个人望着偌大金国舆图,沉吟良久,方始下达旨意。  

第一道旨意,鉴于宋国使团被反贼掳去了会宁府,原定的和谈之议无法举行。  

因此大金国皇帝主动派出使团前往临安,与大宋在“绍兴和议”的基础上,商谈签订新的和约。  

“绍兴和议”原本是由皇帝赵构签订的,如果有了大宋新皇帝的背书,那么这份和约也就更加稳固了。  

为此,完颜亮对出使宋国的使臣暗授了一番机宜,交代了可以让步的底线。  

第二道旨意,是下给正在攻打襄阳城的耶律元宜的。  

完颜亮原以为不需要召回这个心腹大将,就能轻易摁灭北方的反叛之火。  

现在看来,北方之患愈加激烈,已经不容大意了。  

他决定调回耶律元宜的大军,命两淮原有金兵采取守势。  

由攻转守,从金国建立以来,面对宋国的时候,这还是第一次。  

第三道旨意,是让户部调拨钱粮,集中商船运输,通过海道运往鸭绿江,交给控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