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八方雷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定会全力以赴的。”  

小奈则双手扶膝,花音每说一句,她就应和一声,一声声“嗨依”清脆悦耳,就像黄鹂鸟儿的叫声。  

这次接见其实是金氏内部统一意见后的一个告知,自然不需要太长时间。  

肥玉叶、寇黑衣、花音和小奈告辞退下时,金老太爷单独留下了金玉贞。  

“玉贞呐,这件事成功或失败,对我金家影响之大你是清楚的。  

所以,你一定要多费心,有什么情况,你要随时告诉我。  

王帅那小子不是一直喜欢周游四海嘛?  

他是王室的人,又是你的丈夫,有些事,你要多尊重他的意见。  

女人嘛,终究还是要站在丈夫后面的。荣耀和风光,应该属于你的男人,明白吗?”  

虽然金玉贞并不喜欢王帅,她只是遵从祖父的安排,嫁给了这个王室子弟。  

而且,因为她的强势和王帅的惧怕退让,让她对王帅从不喜欢,渐渐变成了厌恶和不屑。  

可是,她更不喜欢自己的男人被祖父算计。  

哪怕是我家的一条狗,那也是我家的。  

可是,她能违抗祖父的命令吗?  

金玉贞只能俯下头,低低地应了声是。  

金老太爷满意地点了点头。  

对这个孙女,他是非常满意的。  

如果金玉贞是个男丁,金老太爷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她。  

哪怕是跳过儿子这一辈儿,他也要在闭眼之前,明确金玉贞的继承者身份。  

可惜啊,她是女娃儿。  

事不宜迟。  

金家已经同意,次日他们就扬帆出海,继续向大宋进发了。  

日本不需要去了,藤原姬香在临安呢。  

要想把博多津盘活,可离不开这位藤原神主。  

宋国这边,出使北国的状元公杨沅经常上“热搜”。  

前些天,杨沅在颍城暴打金国接伴使孔彦舟的消息传回了大宋。  

传出消息的人,很显然是在颍州城头亲眼见过那一幕的人。  

所以消息绘声绘色,非常详尽。  

尽管如此,消息从一河之隔的颍水,传到宋国这边的边城,然后又一路传回临安,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对它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再加工。  

孔彦舟这个江洋大盗大汉奸,其种种恶迹劣行,很多百姓原本是不知道的。  

如今由于杨沅的关系,他曾经犯下的种种罪行,也就被人挖了出来。  

这样一个人,在大宋这边遭到了全员憎恨。  

就算是那些一味主和,惟恐开罪金国的人,对于杨沅痛殴孔彦舟这种完全不符合外交礼仪的行为,也没有指摘他的半句不是。  

大宋的状元公,刚到颍州城下,便凭借武力,硬生生打败了江洋大盗出身,一身横练功夫超卓的金国广平郡王孔彦舟。  

这事儿超爽的好吗?  

临安的勾栏瓦子,已经紧跟时事热点,把它编排成了评书和杂剧。  

关于这个故事的评书和杂剧,如今是瓦子里最受欢迎的,场场爆满。  

每当台上说到杨沅痛打孔彦舟的桥段,台下便彩声如雷。  

鹿溪、丹娘和小青棠,今儿听曲大先生说“杨学士拳打孔彦舟”,明儿看岳家班编排的“愤怒铁拳”,乐不可支。  

薛冰欣、冷羽婵和艾曼纽贝儿她们,私下里也没少贡献“票房”。  

但是这几天,又有新的消息从北方传来。  

虽然两国目前都在实行禁海,可是它们有漫长的陆地和海洋边境线接壤,想完全隔绝双方的消息往来,那是办不到的。  

消息说,杨学士抵达山东济南府的时候,适逢金国两位大王造反。  

整个山东乱成了一锅粥,济南城被两个反王杀了个七进七出,杨学士及使团所有人,全都死在济南城了。  

很快,又有新的消息传来,说是金国接伴使孔彦舟也造反了。  

孔彦舟这个三姓家奴,现在已经效忠反王完颜大睿。  

带兵劫掠济南城,并且一路烧杀劫掠,跑到登州夺船出海的就是他。  

孔彦舟被杨学士在颍州城痛打过。  

孔彦舟既然投降了反王,当然会趁机报复杨学士。  

杨学士应该是真的死了,这事儿符合逻辑。  

消息传开,临安百姓扼腕叹息,开封府的张宓却是开心到见牙唔见眼。  

然而还没过几天,就又有新消息从北边传来了。  

消息说杨学士没有死。  

消息又说,杨学士已经归顺了金国反王完颜驴蹄。  

据说在济南小清河,有人亲眼看见杨学士被金人恭恭敬敬地请上大船。  

据说金人权贵还在寿光羊角沟的出海口,与杨学士饮酒作乐赏红海滩。  

杨沅是以大宋使节的身份,去金国见完颜亮的。  

现在杨沅却被金国的叛军奉为上宾,那他不是投靠了金国又是什么?  

金国的叛军…那也是金人。  

鹿溪和丹娘听到这个消息,倒是大大的松了口气。  

人只要没死就好。  

至于说投降金人?  

我男人,不可能!  

就算他真投降了,那也一定是为了做宇文虚中第二。  

不过,鹿溪可不想等着二哥在北国做国师。  

眼看着八月婚事将近,她的新郎回不来了…  

如今的鹿溪,已经不是当初的小厨娘了。  

她的眼界和格局已经大大不同,不会因为焦虑牵挂就整日自怨自艾地以泪洗面。  

她知道,越是这种时候她越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