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乱(3/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用这炒茶招待济南官绅。  

今日之后,龙井炒茶在济南府就能立刻千金难求。  

这个杨沅倒是无意中成全了干娘的一桩大生意呢。  

想到这里,肥玉叶不禁偷笑了一下。  

只是她那笑容刚刚浮到脸上,目光便是一凝。  

她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叫她震惊的想法:  

那个难忘的夜,淡淡的星光月色、树上凌落的樱桃、一缸荷花水…  

明明正是炎炎夏日,肥玉叶的汗毛却忽然一下子竖了起来。  

李师师的男人,不会…不会就是…他吧?  

辛赞听了杨沅一句“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不禁一阵激动。这句话,他还是头一回听到。  

辛赞作为一个济南府人氏,倒不是因为被人盛赞家乡山水而激动。  

而是中原沦落已经太久太久了。  

中原陷落时,他正当壮年,如今却已是两鬓苍苍。  

他从盼望着能够亲眼看到王师北复中原,到现在希望有朝一日王师能北复中原,  

这种心境的变化中,有着多少辛酸失望、有着多少苦涩难当。  

大宋,还会收复故土吗?  

大宋,还能收复故土吗?  

随着心中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辛赞一颗苍老的心也愈发地沉寂。  

此刻杨沅说出的这句话,如果是流传于南方,那岂不就说,南方宋人并没有忘记故土?  

辛赞强抑激动,微笑地道:“‘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呵呵,趵突泉因为杨学士这一语,要盛名于世了。”  

杨沅并不知道辛赞是什么人。  

眼下在杨沅眼中,只是把辛赞当成一个归附了金国的汉人。  

尤其是他能作为当地士绅之首参加接风宴,显然是倍受金人器重的人物,杨沅对他的戒心也就更重一些。  

杨沅微笑道:“这倒不是杨某所说!这是流传于南方的一句话。”  

杨沅想到了祖籍济南的冷羽婵,便道:“杨某有一位朋友,正是济南历城人氏。这句话,杨某就是听她说的。”  

杨沅顿了一下,又一语双关地笑道:“辛翁你就在济南城住着,这趵突泉水,辛翁想喝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取用,自然不会觉得它的珍贵。  

只有失去了它的人,才会对它念念不忘啊。”  

孔彦舟冷笑道:“失去了它的人对它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又如何,难不成你们宋国还想打回来?”  

杨沅乜了他一眼,把手一抬,袖子就滑了下去。  

孔彦舟如惊弓之鸟,立即一个大撤身,“哗”地一声,摆了一个起手势。  

孔彦舟猛然一口丹田气沉下,就像一只蛤蟆精似的,脖颈粗胀,额头青筋都绷了起来。  

杨沅抖了抖手,淡然道:“奸臣误国,祸害宗社,致我大宋有北地之失。”  

杨沅向孔彦舟瞟了一眼,淡淡地道:“若是金国来日多几个如你孔将军一般的人物,杨某又何惮于做我大宋的粘罕、兀术呢?”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  

作为一个国家,是必须要对沦落了半壁江山的重大责任做一个检讨的。  

可是除非是一个国家灭亡了,由新的国家对它做出历史评断。  

否则,没有哪个政权依旧延续着的国家,会把如此重大的责任推到君父身上。  

大宋官方对于失去半壁江山的历史罪责,早已做出了官方的评断:  

六贼误国!  

并由此上溯,认为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以致衍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靖康之变。  

这口锅全扣在王安石头上固然不公平,但是把它完全扣在任何一个人包括皇帝身上都不合适。  

国家的衰败,有着太多方面的原因。  

王安石被扣上这口锅,一方面是因为臣子不能诋毁君父,只能另找一个重量级人物背锅。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王安石变法这本经确实被念歪了。  

变法的整体方向是好的,但它也不是完美的,弊端确实存在。  

大宋之后的衰败,确实有着变法的一些内容久而成弊造成的一部分原因。  

尤其是在用人上。  

王安石变法遇到的阻力太大,为了能够推行新政,他只能采取“任人唯亲”的办法。  

你支持新政,我就用你,至于你是真的认可新政还是政治投机,他顾不上了。  

台谏系统就是那个时候被他变成操之于个人之手的政治武器的。  

他活着的时候,以他一心为公的节操和强大的掌控力,种种弊端还不明显。  

可是在他死后,那些投机者就把它变成了党争的工具、谋夺个人私利的武器。  

时人评价:“蔡京以继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  

在不能批评君父的前提下,宋人的反思也只能到这儿了。  

杨沅不可能去违背这个盖棺论定的东西,那就太脑残了。  

所以他只能按照官方说法,把宋国失去中原归结为奸臣误国。  

同时,他现在是大宋的和谈使者,不能背叛谈判宗旨,大力宣扬反攻、收复。  

他又是一贯主战的,便做了一个假设:“若金国今后多几个如你孔将军一般人物,杨某又何惮于做我大宋的粘罕、兀术呢?”  

这就是把孔彦舟骂为误国六贼一般的人物了。  

既然我大宋是因为六贼误国才使中原沦陷。  

那么来日若是你金国奸臣当道,我大宋为什么不可以收复中原、光复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