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济南的风(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在上京时自在。  

今日三人联袂拜访辛赞老爷子,是因为辛赞曾经做过开封尹,和当时的开封留守孔彦舟搭过班子,两人有来往,自然有交情。  

两大宗室想大排筵宴,款待大宋使团,这就需要使团能在济南府滞留几日。  

可决定权在孔彦舟手里,他们得请辛老爷子出面,去向孔彦舟说和才有可能。  

七月天气,已经炎热无比。  

但是一进辛家待客的轩厅,便觉一股凉意扑面而来,顿时令人神清气爽。  

这种高大的建筑,不仅通风好,而且遮阳效果极佳,夏天便天然具有一定的避暑效果。  

而且辛家还用水车引了河水浇在屋顶上,水从屋脊上淋下,如雨幕一般从三面檐下淋漓而下,再通过水道引过花圃,厅中自然凉爽宜人。  

“哈!辛翁,还是你会享受,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法子避暑,待我回去,定然要学你家,也这么建一座屋子。”  

完颜大睿见了辛家这精巧的避暑方法,不禁大为惊喜:“正好我家宅子旁边有条河。”  

完颜驴蹄听了就郁闷了,因为他们家附近没有河。  

“呵呵,不过是些纳凉避暑的小机巧而已,不值一提。”辛老爷子笑着请他们坐了,便问起他们的来意。  

孔拯替完颜大睿和完颜驴蹄开口,把他们想请辛老爷子出面,利用他和孔彦舟曾为同僚的关系,请他在济南府多待几天的意思说了。  

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和宋国使节多做接触。  

等孔拯说完了,完颜大睿又补充道:“辛翁,金宋两国自‘和议’以来,一直很太平。  

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太平下去呢?  

我们想让宋国的杨学士明白,我们金国,也是有很多人希望两国继续和睦下去的。  

我们想知道,宋国对于和谈究竟是个什么想法。”  

完颜驴蹄粗声大气地道:“对!只要他们不太过分,我们可以想办法说服陛下嘛。  

呐!两国只要和谈成功,那就不用打啦!”  

金国权贵有很多人是不想继续南下的,就如宋国这边有很多地方官绅不想北上一样。  

其中很大一部分女真贵族反对南下打仗,是因为继续南征,对他们没有半点好处,反而尽是坏处。  

金国当初南下中原时,虽然已经是建立了帝制的国家,可实际上依旧是一个部落联盟。  

南下开疆拓土,这些女真部落酋长们是有大把利益的。  

可现在这种动力已经没有了。  

完颜亮正在迅速进行真正的帝制改革,不断集中皇权。  

想要通过征伐来建功立业求取前程的,是金帝国的新贵们。  

而那些旧贵族,你拿走他们的土地、他们的部落民,拿走他们土皇帝的权益,哪怕给他们一个王位,难道比得过他们原来那些实实在在的利益?  

他们自然就成了完颜亮野心的阻挠者。  

再加上完颜亮为了固权和集权,干的实在是太狠了些。  

金国当初征服中原的那些开国功勋,诸如完颜斡鲁补、完颜宗翰、完颜兀术的家族,几乎全部被完颜亮杀光了。  

他不但杀光了这些开国功臣家族里的男丁,还把这些男人的妻子、女儿,纷纷纳入后宫,供他玩乐。  

你让其他权贵们看在眼里会怎么想?  

所以,这些旧贵族是坚决不想再打仗了。  

辛老爷子听了他们的来意,不由大为意动。  

他盼的是宋国北伐,收复故土,而不是金兵南下,屠戮江南。  

由于辛家暗中做着盐枭生意,其中就有从浙东大盐场走私来的宋盐,所以他对宋国那边的消息就了解的多一些。  

他知道宋国如今已经换了新君,新君气象与前一任皇帝高宗大不相同。  

这种情况下,宋国派出和谈使者,显然是还没有做好北伐的准备。  

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灭吴,大宋君臣既然有了收复故土的志向,那就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积蓄力量的机会。  

这些金国贵族不愿意开战,固然是因为他们的家族利益所在,但是若真能借助他们的力量促成宋金和谈成功,对大宋当然是有利的。  

想到这里,辛老爷子便道:“衍圣公和两位大王心怀天下,有意和平,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辛某虽然年纪大了,也想能为百姓们多做点好事,所以愿附骥尾,促成其事!”  

完颜大睿和完颜驴蹄听了欢喜不禁,忙向辛赞起身抱拳,谢道:“有辛翁出面,此事可成。我等代天下黎庶,谢过辛翁!”  

烈日之下,树边的柳树都打了蔫儿。  

柳叶有气无力地垂下来,偶尔有一点风,才半死不活地拂动几下。  

马匹也受不了这样的酷热,再也没有了刚出发时人如虎、马如龙,驰骋原野的气势。  

一旦经过河流、树林时,整个队伍便会停下来。  

人马饮水,更有兵士跳进河里,借助河水冲一冲身上的暑气。  

孔彦舟、朱宋璋这样的将领,尤其是还担当着接伴使,也是不顾形象,脱得近乎赤条条一丝不挂。  

“你们,要脱就脱吧,无妨。”  

杨沅看看车外,晒得都快中暑的于吉光等人,恹恹地道:“不必死要面子活受罪。”  

杨沅发了话,于吉光、陈力行等人顿时大喜。  

大楚率先欢呼一声,撒着欢儿地冲向河边。  

他纵身一跃,就连着戎服跳进河水,一头把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