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满江红(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卖鱼桥横跨于运河之上,照理说皇帝的御舟只会从桥下穿过,直奔香积寺码头,不会在这里停留。  

但天子心意,谁说的准呢?  

万一官家一时兴起,想要停船上岸,与民同乐一番呢?  

哪怕这只是万一的可能,那么对于这种可能就得做好预案。  

所以贵人出行,人们看到的只是他出现的那一刻、那一地。  

前前后后、内内外外,却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做了多少事。  

从桥边到桥面,从桥面两端的路面,凡有坑洼处,全都用黄土垫平、夯实了。  

如果官家兴致来了,于此登岸乘车,务必得保证皇帝的御辇四平八稳,没有丝毫颠簸。  

路边备好了水桶和喷壶,在皇帝御舟抵达上一站时,这里就得开始“泼水”。  

所谓泼水,就是用带莲房状喷头的喷壶把地面湿润一下,免得有风刮起灰尘,迷了皇帝老爷的眼睛。  

这就是“黄土垫道、净水泼街”了。  

杨沅赶到时,清道司的杂役正在垫平坑洼、夯实路面。  

杨沅亮出腰牌,又向清道司的人又询问了一下情况。  

由于皇帝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上元节出巡,所以各种预案早就完善了。  

不仅清洁路面早有定制,就算皇帝一旦在此登岸,如何迅速隔离百姓,如何有条不紊地撤至外围,如何和皇帝的内卫、侍卫进行换防,都有详细预案。  

杨沅听了一遭,放下心来,叫他们自去用心做事。  

杨沅去桥头的茶摊要了壶热茶,坐在那儿有滋有味地喝起茶来,顺道儿还和那位三旬上下,身材墩实、貌相憨厚的摊主唠起了家常。  

杨沅东问西问的,那摊主对于小民生活还没他熟悉,实在编不下去了,只好讪讪地亮出腰牌。  

他苦笑地对杨沅道:“卑职实为此处军巡铺的押铺,并非卖茶的。上官所询,卑职也说不清楚。”  

原来是军巡铺的押铺官在此冒充茶摊摊主,与民同乐嘛,老规矩了,了解。  

杨沅一笑,也就不再问了。  

下午,未时末,慈眉善目的静海和尚找到了班荆馆驿丞陆文翰和馆伴使于吉光。  

“老僧作为日本国代表,此来大宋一月有余,承蒙诸君不辞辛劳殷勤款待。”  

静海和尚笑容可掬地道:“明天一早,我们就要离开了。  

临行之际,准备了一点小小礼物,赠送给班荆馆上下所有人。  

还请两位召集所属,老僧要把心意亲手赠予他们。”  

陆文翰和于吉光自然连声推辞。  

静海和尚笑道:“不过是些不值几个钱的小礼品,只是聊表老僧的谢意。  

陆驿丞、于馆伴,你就莫要再推辞了。”  

陆文翰和于吉光见推辞不得,便把班荆馆里的人都喊了来。  

早有几个使团中人带了几口大箱子到厅里,静海和尚和吉田政厅官逐一赠送礼物,鞠躬道谢。  

那些驿卒和国信所的执行兴高采烈地排队领取礼物。  

大楚接过礼物,包装倒挺精美,只是轻飘飘的,心中便有些不喜。  

从前边退下来,还没完全离开日本使团人的视线,他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包装。  

一柄带着香气的竹骨折扇、一方绣着青竹的丝制手帕。  

大楚见了脸色便是一垮,真他娘的小气,好不容易送回礼物,一点也不实惠,还不如直接送我一个热气腾腾的肘子…  

趁着静海和尚与吉田政厅官在班荆馆前边的会客馆内逐一赠送礼物、鞠躬道谢,柳生四十竹带着十六名宋人服饰的忍者,已经悄然逾墙而出。  

由于班荆馆的人都集中起来去领礼物了,他们顺利离开,不曾引起馆中人的注意。  

等他们离开一段时间,便三三两两各自散去。  

今天进城过元宵节的百姓很多。  

他们三三两两扮成寻常百姓,有老有少。  

只要沿途闭口不言,不叫人听见他们说话,便不用担心被人识破身份。  

至于进城的路线和水陆交通方式,他们这一個多月经常随静海和吉田两位使节四处访问,倒是早就熟了。  

北宋的时候,大宋天子与民同乐是在皇宫的宣德楼上设宴,欣赏潘楼街和御街的花灯。  

在宣德楼的下面,潘楼街的北侧,临街建看台几十座,宰相、副相、枢密使、六部尚书及其家眷则在此就坐。  

皇帝在楼上观灯,大臣们在楼下看台上观灯。  

但南宋宫城的位置比较“别致”,它在整个临安城的东南角。  

大臣们上朝如果想走正门都得绕一大圈儿,更不要说观灯了。  

它前门是南水门,左面是凤凰山,右面是北水门,后面是六部衙门所在地,在哪儿摆灯市?  

所以才有了运河观灯。  

如此一来,皇帝就得携妃嫔和皇养子从宫城出来,走北水门,乘御舟沿护城河先往北去,绕到城池最北面要进入内运河的外码头。  

在此,汇合有资格伴随皇帝观灯的众大臣,一起乘船再进入城内。  

右相秦桧、左相沈该、副相万俟卨、枢相秦熺、六部尚书及其家眷,则或乘舟、或乘车,自行赶往汇合地点。  

秦桧和秦熺父子并未结伴而行。  

秦桧乘车、秦熺乘船,分别从水陆两条道赶往了城北码头。  

实际上,他们是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留了后手。  

一旦计划出现意外,必须外逃,则随机应变。  

陆路可行就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