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断后路(2/3)
绿线为末选。
不过,不管是哪条行动路线,都是殊途同归,最终目标,都是海州。”
苏孛辇一听,连忙将路线图双手接过。
杨沅叮嘱道:“反贼如今势单力薄,势必如惊弓之鸟,十分小心。
他们本是盐枭,在民间耳目众多,所以,朝廷用兵,千万谨慎。”
苏孛辇会意道:“卑职明白,一旦朝廷大军泄露了动向,只怕那些反贼连大人您也信不过了。
卑职会禀报朝廷,小心用兵,务必拦截在他们必经之地,将其一网打尽。”
“好!”
杨沅微微一笑,又谨慎地四下看了看,便提着借口出来买东西的纸包,向客栈走去。
苏孛辇派人将“白隼”交给他的路线图小心地临摹了两份。
原件以六百里加急速呈朝廷,临摹件一份送呈山东东路兵马都总管府,一份留在了自己手上。
此后,他依旧带人盯着杨沅等人行动,直到杨沅提缰跃马,带着杨寿和吴幼瑶、椿屋小奈,还有十余化暗为明的侍卫,驰向青州地界。
“这还要带着女人,真是牡丹花下死…,这只白隼,还真是好色呀。”
苏孛辇摇了摇头,没有再跟下去了。
青州地界已经一团糜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是个搞谍战的君子,又不是剿匪的官兵,何必轻身涉险呢?
已经十一月天气了,白天还好,夜晚已经明显转凉。
青州,乃古九州之一,甚至一度都是齐鲁大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北宋时,青州是大宋京东东路路治所在。
如今归了金朝,是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所在。
青州此时正式的官方名字,就叫益都。
益都总管府兵马总管名叫撒答牙森力,兵马副总管叫张熬。
这对难兄难弟近来日子不好过,因为“六千会”的反贼主力,如今就聚集在益都城不远处的群山之中。
那里山峦起伏,地势险要。
尤其是几处主峰,均高数百丈,山势峭立,易守难攻。
而且这山四通八达,一旦下了山,青州城、诸城、安丘、莒州、寿光等地,往哪去都行。
这得多少兵马,才能围了这山?
他们围不住,这伙反贼要出山却是容易之至。
而且这些贩盐起家的反贼,在民间耳目太多了。
所以哪儿防守薄弱甚至兵马多寡,这路反贼都能提前摸清,这就更是打的神出鬼没了。
不过,眼看着就要进入冬季了,这却是个好机会。
之前各处村镇城寨的百姓,惦念着他们的庄稼收成。
你想迁他们走,他就要你承诺免了他们全年的赋税钱粮。
益都总管府怎么可能给他们做这个保证。
现在秋收季节已过,这个阻力或者说是借口就没有了。
现在他们已经有条件执行“坚壁清野”之策了。
这时谁敢再拖延不走,完全有理由办他一个通匪的罪名。
只要把四方各地没什么自保之力的村寨百姓全部迁入城池,在大雪封山之后,那些反贼没有米粮冬衣,出山也得不到补给,要剿灭他们就容易多了。
山上的义军,显然也已考虑到了这一点。
髻髻寨,是此处最高峰,
此山险要无比,从崖底上视,仰不见顶。从山顶下视,山下的民房只有拳头大小。
要上此山,只有两条盘山小道,极为险要。
这处群山险地容纳上万义军绰绰有余。
山上共设有四处驻扎地,其中南山主寨,便在最高峰髻髻寨上。
之前,义军刚起事时,打了金廷一个措手不及,东征西讨,威名赫赫,那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只是如今却只能局限于此,借助地势之险,抵抗大金朝廷,士气难免就抵落下来。
山顶一座大木搭建的简陋棚屋里,木头烧的噼啪作响。
这是因为伐的是在生长中的大树,木头含有水气,一烧就常有炸裂之声。
山东义军的一众首领们,正聚集于此,商议接下来的去处。
这些首领,有当初“六千会”的骨干盐枭,也有起事之后主动加入的百姓,因为作战勇敢,渐渐成为一方首领。
辛弃疾、贾瑞、杨泽、邓浔、张安国、邵进…
“各位,咱们派出去的探子回报说,益都总管府已经给所有村镇张贴了告示,要求各方百姓,就近向益都、诸城、安丘等大城迁移过冬,朝廷是要坚壁清野,趁寒冬,把我们熬死在山上。”
辛弃疾开了头,众人也就开始表达起了意见。
杨泽道:“此处山势虽然险要,可地方实际上却并不大,上万人马,是辗转腾挪不开的。
一旦金贼坚壁清野,我们在这里是无法过冬的。我建议,沿来路打回去。”
张安国听了,不屑地道:“打回去?淄州府、济南府皆是重镇。
当初咱们是自内而外,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现在回去,可不是挑了块硬骨头啃?”
张安国是有点瞧不上杨泽的。
张安国是大盐枭出身,算是“六千会”的元老级人物。
而杨泽是他们起事后加入的,因为一杆大枪枪法凶猛,作战勇猛,被大首领辛弃疾慧眼识英雄,提拔重用起来的。
这杨泽不但是外来人,而且年纪不大,也就二十六七,如今却威望日隆,在义军中的渐渐有了和他张安国平起平坐的本钱,
不过,不管是哪条行动路线,都是殊途同归,最终目标,都是海州。”
苏孛辇一听,连忙将路线图双手接过。
杨沅叮嘱道:“反贼如今势单力薄,势必如惊弓之鸟,十分小心。
他们本是盐枭,在民间耳目众多,所以,朝廷用兵,千万谨慎。”
苏孛辇会意道:“卑职明白,一旦朝廷大军泄露了动向,只怕那些反贼连大人您也信不过了。
卑职会禀报朝廷,小心用兵,务必拦截在他们必经之地,将其一网打尽。”
“好!”
杨沅微微一笑,又谨慎地四下看了看,便提着借口出来买东西的纸包,向客栈走去。
苏孛辇派人将“白隼”交给他的路线图小心地临摹了两份。
原件以六百里加急速呈朝廷,临摹件一份送呈山东东路兵马都总管府,一份留在了自己手上。
此后,他依旧带人盯着杨沅等人行动,直到杨沅提缰跃马,带着杨寿和吴幼瑶、椿屋小奈,还有十余化暗为明的侍卫,驰向青州地界。
“这还要带着女人,真是牡丹花下死…,这只白隼,还真是好色呀。”
苏孛辇摇了摇头,没有再跟下去了。
青州地界已经一团糜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是个搞谍战的君子,又不是剿匪的官兵,何必轻身涉险呢?
已经十一月天气了,白天还好,夜晚已经明显转凉。
青州,乃古九州之一,甚至一度都是齐鲁大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北宋时,青州是大宋京东东路路治所在。
如今归了金朝,是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所在。
青州此时正式的官方名字,就叫益都。
益都总管府兵马总管名叫撒答牙森力,兵马副总管叫张熬。
这对难兄难弟近来日子不好过,因为“六千会”的反贼主力,如今就聚集在益都城不远处的群山之中。
那里山峦起伏,地势险要。
尤其是几处主峰,均高数百丈,山势峭立,易守难攻。
而且这山四通八达,一旦下了山,青州城、诸城、安丘、莒州、寿光等地,往哪去都行。
这得多少兵马,才能围了这山?
他们围不住,这伙反贼要出山却是容易之至。
而且这些贩盐起家的反贼,在民间耳目太多了。
所以哪儿防守薄弱甚至兵马多寡,这路反贼都能提前摸清,这就更是打的神出鬼没了。
不过,眼看着就要进入冬季了,这却是个好机会。
之前各处村镇城寨的百姓,惦念着他们的庄稼收成。
你想迁他们走,他就要你承诺免了他们全年的赋税钱粮。
益都总管府怎么可能给他们做这个保证。
现在秋收季节已过,这个阻力或者说是借口就没有了。
现在他们已经有条件执行“坚壁清野”之策了。
这时谁敢再拖延不走,完全有理由办他一个通匪的罪名。
只要把四方各地没什么自保之力的村寨百姓全部迁入城池,在大雪封山之后,那些反贼没有米粮冬衣,出山也得不到补给,要剿灭他们就容易多了。
山上的义军,显然也已考虑到了这一点。
髻髻寨,是此处最高峰,
此山险要无比,从崖底上视,仰不见顶。从山顶下视,山下的民房只有拳头大小。
要上此山,只有两条盘山小道,极为险要。
这处群山险地容纳上万义军绰绰有余。
山上共设有四处驻扎地,其中南山主寨,便在最高峰髻髻寨上。
之前,义军刚起事时,打了金廷一个措手不及,东征西讨,威名赫赫,那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只是如今却只能局限于此,借助地势之险,抵抗大金朝廷,士气难免就抵落下来。
山顶一座大木搭建的简陋棚屋里,木头烧的噼啪作响。
这是因为伐的是在生长中的大树,木头含有水气,一烧就常有炸裂之声。
山东义军的一众首领们,正聚集于此,商议接下来的去处。
这些首领,有当初“六千会”的骨干盐枭,也有起事之后主动加入的百姓,因为作战勇敢,渐渐成为一方首领。
辛弃疾、贾瑞、杨泽、邓浔、张安国、邵进…
“各位,咱们派出去的探子回报说,益都总管府已经给所有村镇张贴了告示,要求各方百姓,就近向益都、诸城、安丘等大城迁移过冬,朝廷是要坚壁清野,趁寒冬,把我们熬死在山上。”
辛弃疾开了头,众人也就开始表达起了意见。
杨泽道:“此处山势虽然险要,可地方实际上却并不大,上万人马,是辗转腾挪不开的。
一旦金贼坚壁清野,我们在这里是无法过冬的。我建议,沿来路打回去。”
张安国听了,不屑地道:“打回去?淄州府、济南府皆是重镇。
当初咱们是自内而外,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现在回去,可不是挑了块硬骨头啃?”
张安国是有点瞧不上杨泽的。
张安国是大盐枭出身,算是“六千会”的元老级人物。
而杨泽是他们起事后加入的,因为一杆大枪枪法凶猛,作战勇猛,被大首领辛弃疾慧眼识英雄,提拔重用起来的。
这杨泽不但是外来人,而且年纪不大,也就二十六七,如今却威望日隆,在义军中的渐渐有了和他张安国平起平坐的本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