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6.端倪(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局部区域失败率相关。然而,NLR作为一个连续变量与OS和有无远处转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1.该研究结果表明NLR对临床结果的影响与HPV状态无关。  

2.一项大型ta分析报告了100项研究,涉及4万名患者,结果表明,无论癌症分期如何或其亚部位在哪,实体瘤患者的NLR较高(>4),其OS和疾病预后都较差。最近,在一项比我们更小的研究中报告了104名HPV相关口咽癌患者的队列,结果显示,NLR高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更低。在HPV阴性疾病患者中,在完成放疗后3个月,NLR升高与生存率降低有关。  

3.虽然炎症已被确定为癌症的标志之一,但对炎症和肿瘤微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即促进血管生成和恶性转化以及随后的癌症进展,仍然了解不多。  

4.持续的HPV感染会释放促炎因子,导致慢性炎症,随后发生癌变。然而,HPV阳性和HPV阴性肿瘤之间的炎症性肿瘤微环境似乎有所不同,因为与HPV阴性肿瘤患者相比,HPV阳性口咽癌患者的疗效相对较好。坏死是促进炎症的,可以招募免疫细胞到该区域,目的是清除坏死的碎片。虽然炎症浸润的目的是清除碎片和促进愈合,但坏死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1α用于细胞增殖,可以在无意中加速肿瘤的转化和进展。  

局限性1.本队列中HPV阴性的口咽癌患者只有71人(8.4),因此限制了NLR对疾病特异性结果的统计可信度和进一步的分析:  

2.评估客观反应或病理诊断是在每个研究机构中独立进行的,因此,结果不是统一处理分析的。  

3.未区分病理类型并进行亚组分析。  

在该大样本量口咽癌患者研究队列中,强调了放疗前的NLR可以作为口咽癌患者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与HPV状态无关)。NLR较低的患者在生存期和疾病控制方面有更好的临床获益。同时可以将NLR作为一个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前瞻性探索,以进一步对口咽癌患者治疗前的风险进行分层,从而实现治疗的降级/升级。  

根据“经济参考网”消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日前对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耿美玉研究员诉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名誉权纠纷一案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原告耿美玉的诉讼请求。  

耿美玉的诉讼请求包括:被告饶毅在个人微信朋友圈、《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及《文汇报》显著位置发布道歉声明,每日发布一次,时间持续十五日,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2019年9月6日,英文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Research)上发表了耿美玉等26人署名文章《甘露特纳(GV971)重塑肠道菌群,抑制肠道细菌氨基酸型神经炎症,从而抑制阿尔茨海默病进展》(中文译题)。  

在这篇文章中,耿美玉提出,GV971在中国进行的3期临床试验中已证明是可持续、稳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的药物,可抑制肠道菌群失调和相关的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积聚,控制神经炎症并改善认知障碍。  

2019年11月28日,饶毅针对这篇研究文章,在相关微信群中实名举报耿美玉造假:“今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耿美玉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的文章,号称其发明的药物GV971能够通过从肠道菌群治疗小鼠的阿尔兹海默症。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现实名举报,请贵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些好事,为中国科学界洗刷耻辱。”  

对此,耿美玉认为,饶毅在客观上已造成她的名誉受损,社会评价降低,已构成对她名誉权的侵犯。  

2020年7月7日,饶毅教授在《细胞研究》刊登题为《应该更正一位作者忽略引用以前文献》(中文译题)的文章,指出:GV971的所有靶标和作用都帮助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而一个药物有如此多的靶标共同治疗一个疾病在生物医药界是极为罕见的。耿美玉等2019年论文非常蹊跷,居然对自己以前发表的12篇与GV971相关的论文完全不引用…实属学界奇观。  

7月13日,耿美玉等在《细跑研究》(CellResearch)发表简讯予以回应,称其文章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肠道菌群和相关神经性炎症,是一种GV971治疗AD的全新机制,此前的12篇文章与涉案论文的相关性实在很小,都不足以被引用。  

此外,饶毅还在“饶议科学”公号发表文章质疑GV971,相关言论包括“所谓治疗老年痴呆症的GV971被很多人认为是假药”、“如果没有严格的调查,就不能排除GV971成为中国二十一世纪最大造假案的可能性”。  

2021年1月21日,科技部发布《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对耿美玉5篇论文的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是:未发现有造假,但发现论文存在少量图片误用,经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决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科研诚信提醒谈话。  

法院审理认为,双方争议的主要焦点有二:一是被告在微信群中针对原告论文发布言论性质上是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还是属于学术批评行为;二是被告的上述行为是否造成原告名誉的损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