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回娘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韩家坝的大大,很不安分。  

相比城里春节的冷清,韩家坝的大大,鞭炮就没停过。  

像韩朝这个年纪的小伙子,最大的娱乐活动无非就是麻将。  

韩朝倒还好,从不玩这些。  

韩久华拿着个茶杯,去几个长辈家坐坐,就当拜个早年。  

郝金花陪着韩朝与柳青依在看春晚。  

偶尔有人来串门,都是郝金花过来接待。  

守岁守岁,韩家坝的规矩,过了12点才能上床睡觉。  

再说了这会,外面鞭炮声很吵,就算不守岁坐夜,到了房间也未必睡得着?  

好在春晚的节目在无聊的时候看看还算可以,刚到十二点,外面的鞭炮声更响了。  

潘家沟那边的鞭炮声最响亮,毕竟他们的正餐才刚开始。  

十二点之后,鞭炮声渐渐少了许多。  

韩朝与柳青依开始睡觉,按照他们的规划,他们准备正月初三开车到锡城,然后坐飞机前往广城。到时候车子就直接停在锡城就好。  

韩久华一开始是不高兴韩朝他们这么快就走的。  

这过年才过了几天?  

就这么急急忙忙的就走了。  

但是一听说要去柳青依家,他就没再说话了。  

为此,他还特意把韩朝单独叫了出去,吩咐他去老丈人家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能说。  

要多做事,见人要知道打招呼叫人,但切记太过嘴甜。  

韩朝一一都答应着。  

虽然韩久华说的这些话语对韩朝而言,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  

但这都是韩久华这个父亲的一些过来人心得。  

可怜天下父母心,大概都是如此。  

大年初一,韩家坝的新年还是有许多规矩,比如吃过早餐去祠堂开大门。  

比如邻里之间相处喝茶串门拜年。  

韩久华与郝金花没有当面问韩朝与柳青依什么时候办婚礼,哪怕他们很着急。  

不过儿子现在的思想和能力远远超过了他们,他们觉得是应该不需要过多的去操心。  

他们听说城里的人结婚相对而言会晚一些。所以这件事他们也就没有当着二人的面催促。  

大年初二,韩朝带着柳青依去了一趟大舅家。  

大舅二舅及姨父一家都在韩朝大舅家吃的中饭,这一天柳青依又收到了许多红包。  

红包的金额不多,但这是见面钱,是小树镇这边的规矩。  

大年初二的晚上,两个姑父和姑妈都在韩朝家吃的晚饭。  

两个姑妈对于柳青依的喜爱,也是很直接的表现在脸上。  

当然,她们也不差事,该给的见面红包,也少不了。  

这些红包的金额无非也就200左右,但是礼轻情意重。  

韩朝没发迹之前,韩久华一家跟亲戚之间的来往走动,也都差不多是这么个数额。  

亲戚间的礼尚往来,都是如此。  

没有人知道柳青依的真实身份,韩朝没提过,没法提。  

好在韩家坝的这些人信息堵塞,对于网络这个东西还是有些陌生。  

或者就算真的有心人上网浏览过那些新闻,也很难把韩朝与柳青依当做故事里的主角来看待。  

再说了新闻的照片,都是一些韩朝与柳青依的侧面照,仅有的几张偷拍合照都很模糊。  

也许当所有人都知道了柳青依的身份之后,或许对韩朝的看法又会大不一样了。  

韩朝是什么个人,他有什么背景,韩家坝人,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再清楚不过。  

如果是那样,韩朝而今的有出息身份就会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不管在哪里,一个男人吃软饭都是一件让男人在心里羡慕,但是明面上会鄙视的身份。  

大年初三一早,韩朝就开车带着柳青依开往锡城。  

韩久华与郝金花在家门口目送着车子远去,才回屋子。  

没有了两个小辈,家里突然冷清了许多。  

柳青依坐在副驾驶,一上高速就睡着了,说实在的,这几天就没怎么睡好觉。  

每天走亲戚,串门的人太多,晚上时不时的就会有些鞭炮声响起,哪里能睡好觉。  

高速上人不多,这会都在过年,哪里会有那么多车子。  

韩朝只是安静的开着车子,尽管柳青依从没开口说过,但他知道她并不习惯韩家坝的这种生活。  

韩家坝的习惯与风俗,柳青依虽然会感觉很好奇,那只是因为没见过而已。  

真早她在这里呆长久,她肯定受不了。  

人们常说回归田园生活,但年轻人哪里那么容易就回归。  

真正的回归田园生活,要么是经历过商海仕途浮沉,看透世间事,要么是郁郁不得志,只愿用这种生活来逃避现实。  

原本需要六个小时才能开到锡城,因为车少,韩朝又开得快得原因,最后只用了五个半小时就到了锡城飞机场。  

这会没有别人,又在城里,柳青依一下子放松了很多。  

不会像韩家坝那边那么拘束。  

她挽着狗男人的手,狗男人一个人推着两个行李。  

韩朝在飞机场里面找了一家吃饭的地方,带着柳青依稍微吃了一点东西。  

春节期间,韩家坝的菜都太油腻,对柳青依而言是有些不习惯。  

这会回到城里,她吃这些飞机场的简餐,也感觉特别美味。  

看着昔日高高在上的女神,这会吃东西狼吞虎咽。  

韩朝笑了笑。  

“难为你了,青依。”  

柳青依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