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华真行长见识(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类似的神通华真行也曾见过,比如尼碌大神术师被困于碧空洗大阵企图时,就曾使用了一只高级空间挪移卷轴。  

至于不借助空间卷轴,华真行见过风先生伸指虚画,仿佛开了一扇玄妙之门…  

丁奇挪移的空间并不远,就是从山脚下刚刚开口发声的位置,穿行到众人眼前,  

意义却非同凡响。这等神通手段,哪怕是九境修士也未必能施展出来。  

更重要的是,这里可是在百花山道场!虽然方才因为宇文霖到来,房隆关弟子打开了道场守护法阵,但丁奇能抓住这么一丝机会就穿行空间进入,已足够惊人!  

华真行上次问梅野石,  

找谁帮忙祭炼空间神器服仓最合适?难怪梅野石虽想亲手祭炼,  

但也不得不实话实说,建议他去找丁奇。  

丁奇别的什么话都没说,但看在华真行眼里却有另一种解读:别以为方外门好欺负,丁老师能迈出这么神出鬼没的步伐,就问你怕不怕?  

在平常情况下,趁着别人打开道场法阵的机会,不打招呼直接就穿进来了,显然是非常失礼甚至犯忌讳的。  

但此时的情况又有些微妙,丁奇本就要参加这次议事,因故已经迟到,且因方外门的遭遇,他也要适当展示一下应有的情绪。  

至少在场的房隆关掌门及一众弟子,根本就没人挑这茬。曼曼甚至还小声嘀咕了一句:“丁老师太帅了!”  

在场很多修士皆动容不已,而梅野石波澜不惊道:“乔掌门,  

这是贵派弟子吕形缜吗?”  

乔维峰的额头见汗了:“是的,  

正是吕形缜,他是林太为关门弟子…”  

林太为常年在外游历,  

两三年才回一次宗门道场,他指点的宗门弟子很多,  

但也只是有机会偶尔指点一番而已,亲传弟子并不多。  

吕形缜是林太为在外游历时收的弟子,几年前带回五梁派入了宗门金册,今年还不到三十岁,留在宗门道场的时间也不多,与同门并不是很熟。  

丁奇又开口道:“他随身带了三件法器,除了地上这两件,还有这枚空间神器,仓促之间我并未打开。另有玉箴一枚,附有封禁,我估计要用五梁派秘法方可解读。”  

说着话丁奇又掏出了一枚两寸来长、一寸来宽的玉箴,还有一块石子状的东西,似乎都盘出包浆了。  

梅野石:“乔掌门,这三件法宝,是否是五梁派之物?”  

乔维峰:“地上这两件,是五梁派的传承法器,勾连尺与挑山杖,分别由吕形缜与林太为随身携带。尤其是这支挑山杖,  

乃五梁派传承重宝。  

至于丁掌门手中的那枚石头,  

我从未见过,宗门器物谱中亦无记载,应该是林长老的私物,为外出游历时所得。”  

梅野石又祭出了一堆东西,悬空漂浮在场地半空,是一片叶状法器和一堆形状不规则的顽石,问道:“这些呢?”  

乔维峰摇头道:“我毫无印象,皆非五梁派之物。”  

梅野石:“这是林太为留在昨夜斗法现场之物,请问有人认识吗?”  

场边有人开口道:“这是一叶刀和石点头…至于丁掌门手中那块石子,也是上古留传的空间神器,名为太上兜。”  

开口者是西昆仑的散修领袖陶然客,说起来和华真行还有点渊源。其座下童子陶奇曾指点潘采的修行,而潘采如今已加入养元谷,被华真行派到了罗柴德身边。  

陶然客当年与守正真人平辈论交,在场众人中以他年纪最长、辈份最高,谁都得叫一声前辈。他看上去是一位飘逸长者,说不清多大岁数,留着黑白相间的半披肩长发。  

陶然客用神念解释了这几件东西的来历。  

一叶刀就是林太为和华真行动手时使用的法器,而且也是昆仑仙境中某种灵植之名。  

该灵植叶片如刀,树龄可达百年,若生长在地气特异之处、树龄超过六十年后,便可能有且只有一片叶子汇聚整株灵植的菁华,成为特殊的天材地宝。  

该灵植冬天落叶,但这片叶子便从此不落,会一直挂枝几十年,假如无人采摘,最终会与整株树木一同枯朽。因此在冬日里寻找它,是最方便的。  

修士假如遇到了,不要去摘,就在现场祭炼,成器而叶落,整株树木也会枯朽不再发芽。所谓叶落成器,就落叶的那一刻便是法宝祭炼完成了。  

因其叶片如刀,且只有这一叶可炼器,故称一页刀。  

法宝妙用主要看怎么祭炼与施展,一页刀可以是雁翎刀、柳叶刀,也可以是鱼头刀、环首刀,甚至可以破空飞刃。至于化为大关刀,可能是只是祭炼者的恶趣味。  

这种法器在昆仑仙境自古不少见,因此很难追查来历。  

至于石点头,其实是一种法阵,在昆仑仙境自古也挺常见。西昆仑蛮荒广袤,很多修士自择福地修行,当然不希望自已的洞府被一眼看穿、无端打搅,所以都会布下掩踪法阵。  

石点头这套法阵,布阵之器与山野环境一体,就打造成随处可见的不规则顽石模样,变化由心似无迹可寻,据说是古时某位炼器狂人仰星河所创。  

所以石点头既指这种掩踪法阵,也指成套的布阵之器。仰星河当年可炼制了不少套石点头,也没什么别的目的,就是练手而已。  

后人也仿制过很多石点头,就是参照仰星河当年的炼器与布阵手法。所以昆仑仙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