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章 伐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天道本源之力已经完全超越天道法则之力,乃是和混沌本源之力一样的力量,非混元太极大罗金仙之境不可掌握。  

“我就不信你能一直驾驭天道本源之力!”  

准提从喉咙里发出一声嘶吼,菩提真身瞬间散发出无量佛光,空灵的禅意扩散,响起无数声佛语雷音,仿佛有无数个高僧、圣贤在阐述世间一切真理,无尽的智慧在流淌。  

佛光普照。十八只头,二十四只手臂的菩提真身上空,出现出现一个数千万丈的佛陀虚影,这个佛陀足足有亿万条手臂,条条手臂贯穿虚空,仿佛要将整个混沌世界撕碎。  

“哼,体积大就厉害了么?”  

皇天氏浑身气势如潮,战意化为神剑,切割虚空,震荡寰宇,让人一点也生不出蝼蚁向巨人叫嚣的感觉。  

“吼!”  

佛怒如雷霆,吼碎无尽虚空,千万丈佛陀所有手臂全部舞动起来,狂暴的法力在涤荡,金刚印、智拳印、三界印、莲花印、金刚拳印、大曰法界印、能灭无明黑暗印、如来根本印…瞬间使出了数种佛门神通。  

无尽的攻击汇聚成一道璀璨无比的神光,轰隆一声就向皇天氏轰击过来,数千万里的混沌空间全部化为一片虚无。  

“哼!”  

皇天氏冷哼一声,手中神剑挥舞,无尽法则之力和天道本源之力化作漫天巨剑斩向菩提真身和佛陀身影!  

“给我碎!”  

皇天氏轻喝一声,瞬息间,漫天巨剑摧毁无尽佛陀神光,斩向菩提真身和千万丈的佛陀虚影。  

轰隆!  

几乎是一个刹那间,方圆亿万里混沌暴动,无尽混沌之气化作虚无!  

“噗!”  

千万丈的佛陀瞬息间粉碎,菩提真身遭到反噬,立即变回人身,准提一连吐了几口鲜血,脸色变得有些萎靡。  

接引、准提相互骇然一点头,也不敢再留手。两人顿时全部盘膝虚空,吟唱起佛门大道梵音,两道璀璨的法则锁链从接引、准提身体蔓延而出沟通洪荒天道本源,眨眼间,虚空出现一片虚幻的大千婆娑世界。  

闻仲微微整了整衣冠,直接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闻仲愿意率兵前往北海讨伐袁福通等乱臣贼子,还我大商一个太平!”  

“嗯,既然是老太师愿意领兵出征,那孤王就放心了!”  

见到是自己昔日的恩师上前,帝辛神色温和的说道。对于闻仲,帝辛还是比较信任的,直接宣旨道:  

“闻仲听旨,孤命你率领十万精兵前往北海平叛,将袁福通他们的首级给我带回来,我要天下人全部看到反叛的后果!”帝辛威严的声音传遍大殿。  

“遵旨!”  

心中一算,算出殷商还有二十八年气运,自己虽然能够诛杀帝辛,但是也会遭到人族气运反噬。如今人族为天地主角,占据洪荒世界近半气运,即使圣人受到如此庞大的气运反噬也不好过。女娲便怒气冲冲的转身向三十三天之外娲皇宫行去。  

女娲娘娘自回到宫中,越想心中越是烦闷。于是让彩云童儿把后宫中金葫芦取来,放在云床之下。只见女娲娘揭去芦盖,用手一指。葫芦中有一道白光,其大如线,高四五丈有余。白光之上,悬出一道幡来,光分五彩,瑞映千条,名曰‘招妖幡’。  

不多时,悲风飒飒,惨雾迷漫,阴云四合,风过数阵,天下群妖俱到行宫听候法旨。女娲娘娘慧眼看去,只是吩咐彩云说道:“着各处妖族且退;只留轩辕坟中三妖伺侯。”  

轩辕坟三妖进宫参谒,三人上前说道:“娘娘圣寿无疆!”  

这三妖一个是千年狐狸精,一个是九头雉鸡精,一个是玉石琵琶精,她们一起俯伏云床之下等候女娲娘娘法旨。  

女娲娘娘对三妖言道:“三妖听吾密旨:成汤气数已尽,当失天下;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天意已定,气数使然。尔等三妖可隐其妖形,托身宫院,惑乱君心;  

侍武王伐纣之时,助其成功,但不可残害众生。事成之后,你等亦成正果。”女娲娘娘吩咐已毕,三妖立即叩头谢恩,然后化清风而去。  

帝辛自女娲宫进香之后,心头的淫邪之念不断,每每念及于女娲娘娘美貌,朝暮思想,寒暑尽忘,寝食俱废。每见到自己的三宫六院的嫔妃,真如土饭尘羹、味同嚼蜡,不堪直视。终朝将此事难以放下自己的心怀,郁郁寡欢。  

一日,驾升显庆殿。帝辛猛然醒悟,着奉御宣中谏大夫费仲,费仲乃帝辛之幸臣。正所谓是——国家兴盛必有众臣,国之将亡,定有佞臣!  

在加上太师闻仲奉敕平北海,大兵远征,戌外立功,因此费仲、尤浑二人趁机得到帝辛的宠幸。此二人朝朝蛊惑圣聪,谗言献媚,蒙蔽圣听,帝辛无有不从,祸国殃民不已啊!  

不一时费仲朝见。  

帝辛言道:“寡人因日前前往女娲宫进香,偶见其容貌丽,绝世无双,三宫六院,却无一人让寡人满意,卿有何策,以慰孤怀?”  

费仲奏道:“陛下乃万乘之尊,富有四海,德配尧舜。天下之所有,皆陛下之所有,何患不得,这有何难?陛下明日传一旨,颁行四路诸侯,每一镇选美女百名,以充王庭,何忧天下绝色,不入王选乎?”  

帝辛闻言大悦道:“卿所奏甚合寡人心意,明日早朝发旨,卿且暂回。”  

恰时,天下四大诸侯率领八百镇小诸侯朝觐于朝歌。那四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