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留活口(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孔植说到后来竟然潸然泪下,一副受人陷害、忍辱负重的模样,不顾自己的身份趴在地上嚎啕大哭。  

崇祯皇帝听的直皱眉头,心说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刚才他带着数百亲卫可是足足追了他们半个多时辰。  

那鲁王、德王、衡王很明显都成了孤家寡人,你孔植倘若心里没有鬼,你跑毛线?  

就连一向脸皮厚的解阎王都觉得臊得慌,他这次可算是见识到了,读书人倘若脸皮厚起来就没他们武人什么事儿了。  

同时解阎王对这孔植充满了鄙视,在他看来,输了就是输了,挺直腰杆子死也死得有骨气一点,你这算什么?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这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陛下,咱觉得这人在说谎,刚才这人的亲卫可是杀了咱们好些个弟兄,倘若他真的是受人胁迫,那鲁王兵败时,早该弃暗投明了!”解阎王瞥了一眼孔植,对崇祯皇帝道。  

解阎王是担心崇祯皇帝被这一肚子坏水还脸皮厚的孔植欺骗,可解阎王也不想想,崇祯皇帝倘若那么容易被骗,早不知死了多少次了。  

不过崇祯皇帝也不生气,反而很接过解阎王的话茬道:  

“哦?那老解你觉得该怎么处置他们?”  

“咱觉得,造反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该如何处置咱大明律里写的清清楚楚咧。”解阎王就算神经再大条,也不敢替崇祯皇帝做主,不过他的言辞里已经暗示的很清楚了。  

周遇吉闻言心里倒吸一口冷气,这解阎王该不是忘了孔植是何人吧?  

倘若真杀了孔植,陛下如何向百官交代,天下举子又如何看待陛下?  

千百年来,衍圣公一脉历经数朝,虽有过错,但历代郡王却从来没有过分苛责过孔家,为的就是笼络读书人。  

周遇吉心中有些矛盾,他不懂读书人的那些弯弯绕,只是觉得这么做,对崇祯皇帝来说并不算好事。  

周遇吉看了看崇祯皇帝,却并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此长时间的相处,周遇吉也大致摸出了当今陛下的脾性,诸如这等事当今陛下肯定心中早已有了定意,他说不说都没什么用。  

作为武将,周遇吉心里很清楚,他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杀死陛下的敌人,或者,比敌人杀死。  

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解阎王的一番话刚说完,德王和衡王对视一眼都有点傻了,他们二人并不了解崇祯皇帝,只知道这位比他们还年轻的皇帝,只去年一个案子就杀了上万的官员。  

念及此二人是真的害怕了,他们哭嚎着请求饶命,像狗一样想爬到崇祯皇帝身前,但却被几个亲卫拉扯着又拉了回去。  

“陛下,只要陛下肯饶恕臣,陛下以后但有差遣,臣万死不辞。”孔植似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恨恨的瞪了一眼解阎王,而后跪在地上十分郑重的恳求道。  

孔植知道刚才的把戏对这位天子是没有用的,是以,这次他干脆放下了伪装,打算用真情实意来打动崇祯皇帝。  

在他看来,朝廷施行新政也好,或者以后的改革政策也罢,只要有他衍圣公的鼎力支持,阻力肯定会小不少,留下孔家,绝对是利大于弊。  

这次,孔植是认真的,因为他也想起了这两年崇祯皇帝的大手笔,孔植确实有点怕了。  

“你当真以为大明没了孔家,就不转了吗?”崇祯皇帝冷冷的看着孔植。  

死到临头了,竟然还敢以天下文人精神领袖自居,真把自己当成根葱了?  

这天下倘若真有精神领袖,只能是他崇祯一人,他为大明皇帝,绝不允许在他之外,还冒出来个可以影响到国家的所谓领袖。  

孔植听了崇祯皇帝冷冽到极点的话,心中顿时大骇,他意识到自己那些所谓的筹码,在这位皇帝心中可能一文不值,当即跪倒在地又道:  

“陛下,求陛下开恩,即便陛下想让臣死,至少让臣再见一见家人,求陛下开恩!”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陛下你倘若真要杀我,看在孔圣人的面子上,总得让他见见家人吧?孔植不认为这个要求很过分。  

事实上就连周遇吉和解阎王突然都有点同情起孔植,并且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两人都以为崇祯皇帝会同意,不过却看到崇祯皇帝轻蔑的一笑。  

“你是想着只要能活过今天,待回了京城,自然会有朝中百官为你求情是吧?”崇祯皇帝摇了摇头,一下就戳穿了孔植的奸计。  

或许在崇祯皇帝看来,造他的反就是十恶不赦,可是朝臣却不见得也这么认为,这些家伙最擅长的就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只要他们想救孔植,大可以说孔植是受鲁王蛊惑,然后再高谈阔论,讲孔圣人对国家的贡献。  

而后肯定也不会忘了给崇祯皇帝戴高帽子,说些只要崇祯皇帝饶恕孔家,定然就是仁义之君的大话,天下读书人定然也会为他歌功颂德,此事也定然可以传为美谈。  

当然,倘若崇祯皇帝执意要治孔家的罪,自然也会有一些老凡尔赛们站出来,说崇祯皇帝心胸狭隘、刻薄寡恩、不容于人。  

在大明呆了两年,这些事儿崇祯皇帝不用想就知道,天下文人一张嘴,就能把好事说成坏事,把坏事儿说成好事儿,举世独浊我独清,这天下又能有多少明白人呢?  

决不能让这孔植活着回京,崇祯皇帝盯着孔植的后脑勺再不迟疑,直接下令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