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结党营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大半个月绝对是韩擎两辈子以来过得最充实的大半个月。  

用“充实”已经不足以形容韩擎这段时光了。  

每天工作十个时辰,连吃饭、睡觉带洗漱一共才两个时辰。  

看得不少人都对韩擎心疼不已!  

甚至就连最苛刻的人,都得承认韩擎敬业,为满城军民呕心沥血。  

更难得的是,韩擎敬业,却又不揽权。  

可以说,能交给别人做的事情,韩擎绝不亲自处理。  

实在是因为事情太多了,才导致韩擎如此忙碌的。  

当然,付出也是有回报的。  

在韩擎领导下,汴梁城中的军民没再满足金人的任何勒索,除了赵氏之人,没有人经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而金人,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敢冒然发起进攻——至少汴梁城内的军民是这么认为的。  

现如今,内城防御设施完善、军民井井有条、有兵一百多万,虽然普通民众顿顿都吃不饱,但也不像之前那样动不动的就冻死或饿死了,这给了汴梁城中的军民固守待援的信心。  

韩擎的声望,因此直线上升,很多之前不看好韩擎这个武夫能挽救满城军民的人,都将嘴巴闭上了,有些甚至由黑转粉成为韩擎的死忠。  

除了民众以外,韩擎还在一个人群里声望飙升。  

这个人群就是太学生人群。  

宋初时,仅设国子监,太学生名额很少,而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到了宋仁宗时,范仲淹推行新政,开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大学,招收内舍生两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  

到了宋神宗时,扩建太学,增加学生名额达两千四百人,设八十斋,并重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  

到了宋徽宗时,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包括辟雍)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时废除科举,人材皆由学校选拔,太学达到极盛时期。  

蔡京虽然被列为六贼之一,但他在太学的发展上可以说是不留余力的,他弄出来的“崇宁兴学”为宋徽宗一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不过——  

每届三千八百人,一届一届又一届,从不间断。  

这也就导致了,太学生积累的越来越多。  

可赵宋朝廷每年空出来的官位是有限的,根本就消化不了这么多太学生,近几年甚至连一成都用不到。  

所以,太学生就业,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大多数太学生毕业了之后,是没有机会补官的,尤其是寒门学子。  

以至于,太学生毕业就等于是失业。  

不得已,好多太学生,或是成为私塾教师,或是成为升斗小吏,或是成为权贵的幕僚,或是反复攻读,亦或是干脆沦为无业游民四下寻找出仕的机会。  

因为无所事事,又渴望出头的机会,太学生经常聚众谈论时政,有些甚至上书抨击实事。  

这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陈东了,就是他将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永远也下不来的。  

不可否认,这些太学生之所以做这些,是因为他们身上流有爱国的热血,像陈东,他就是典型的爱国的热血青年。  

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太学生们实在是没有出仕的机会,才太这么急于表现他们自己,渴望通过非正常的渠道获得出名、出仕的机会。  

韩擎上台后,这些太学生的福音立即就来了。  

韩擎将太学生聚集到一起,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启用了,喜欢从政的,从屯支书做起,想要从军的,从指导员、参谋做起。  

原本人满为患的太学生,突然一下子就有些不够用了。  

这段时间,韩擎有多忙,所有人都知道。  

可不管多忙,韩擎每天都会抽出两个时辰,分别给从政的和从军的太学生上课和开会,跟他们近距离接触,向他们传授他们没有接触过的管理经验。  

有那政治敏感的,立即就意识到,这是全新的入仕机会。  

果然!  

没过多久,韩擎就亲自提拔了一些办事得力的太学生,使其晋升一步成为里长、副里长,管理十屯居民和所属的屯支书、屯长(从军的,则是升为教导员、政委,或是升为作战参谋、参谋长),并且里长(政委、参谋长)还有给大都督府上奏折奏禀时事和提出建议的权力。  

(这个时代还没有奏折,韩擎将其提前“发明”出来,并推广下去。)  

韩擎这个信号释放得实在是太明显了,这些太学生要是再看不出来他们的机会来了,那他们也就枉称这个时代的精英了。  

如此,这些太学生怎么可能不跟着韩擎走?  

要知道,韩擎如果失势了,这些太学生入仕的通道可能就断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武将也都拥护韩擎的新政。  

以营一级为例。  

虽然在级别上看,正将与教导员、作战参谋级别差不多。  

但韩擎明确规定:  

正将负责军事工作,也就是负责指挥和训练军队。  

只要战斗一打响,这一营人马就由正将说得算,再也不会出现文官指挥武将、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了。  

而教导员与正将级别相同,负责政治工作,正将政治上要受指导员监督。  

作战参谋则是辅佐正将指挥战斗的。  

正将战死,副将接替正将指挥这一营人马。  

副将也战死,作战参谋接替副将指挥这一营人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