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大都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谁赞成,谁反对?”  

出乎所有人意料,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竟然是王时雍:“下官以为,皇后娘娘此议不妥。”  

吕好问等人一听,暗自松了一口气,心道:“王时雍到底还有点文人的风骨。”  

然而——  

让吕好问等人傻眼的是,王时雍随即语气一转,又道:“太宰虽也是百官之首,然今陛下与太上皇及宗室皆已深陷金营且被金人废去天下无首、金人又屯十万虎狼于城外虎视眈眈,大宋覆灭只在顷刻之间,区区一太宰,如何能力挽狂澜?又如何能代表我等驱除鞑虏复我中国之决心?”  

“依臣看,不如效仿古之先贤直接请韩将军担任摄政王,率领我等满朝文武、满城军民抗击胡虏,方可化险为夷。”  

“臣徐秉哲附议。”  

“臣李回附议。”  

“臣李擢附议。”  

“臣詹义附议。”  

“臣周懿文附议。”  

“…”  

吕好问等人在心里都快将王时雍他们这些人的祖宗十八代给骂了个遍。  

“尔等也叫文人?”  

“尔等还有无廉耻之心?”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无耻至极!”  

“…”  

太宰都舍不得给韩擎的吕好问等人,哪能让韩擎当摄政王?  

“如果让韩擎当了摄政王,这天下早晚得从姓赵变成姓韩!”  

被吕好问带来的奉直大夫寇庠,出列道:“摄政王通常由君主的亲族或戚族担任,韩将军非赵氏亲戚,如何能任之?”  

王时雍看了大理卿周懿文一眼。  

周懿文立即出列道:“如今大宋危如累卵,还谈通制,不知变通,若大宋灭亡,尔等顽固,谁来负责?”  

给事中马寿隆随后出列道:“若非执着于通制,亦不是没有变通之法,可择三二帝姬嫁于韩将军,韩将军便是宗戚,名正言顺。”  

朝请郎高世彬出列道:“二百年赵氏天下,除了童贯那个权阉,哪有活着的外姓当王者,且陛下如今在金营,太子尚未登基,韩将军摄政,摄谁的政?”  

工部侍郎陈知质出列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如今不叫胡虏灭我宗社、不叫胡虏屠戮我满城军民最重要,区区一职务,有何好争论的?”  

很快,支持韩擎当摄政王的和不同意韩擎当摄政王的就吵了起来!  

愈演愈烈。  

见此,始终一言不发的孙傅,突然冲韩擎道:“韩将军,今双方吵得不可开交,你难道不出言制止?”  

韩擎这才出声道:“无妨,反正金人今夜也未必敢下墙杀人,诸位大人可以慢慢商议,总能找到一个双方都接受的方案。”  

韩擎话音一落,争吵的声音戛然而止!  

双方都在想:“说不准一会金人就下墙杀人了,还争你个先人板板哟!”  

见韩擎一句话就能让这群争得面红耳赤的家伙全都消停。  

孙傅终于心悦诚服,他冲韩擎一拜,道:“韩将军,事急从权,我愿将留守之位让与你,由你来带领大家驱除鞑虏匡扶宋室,如何?”  

众人全都看向韩擎。  

韩擎沉默不语,显然,留守真不是韩擎想要的。  

王时雍见了,出声道:“留守肯定不行,不足矣坚我等之决心。”  

眼珠一动,王时雍提议道:“丞相如何?”  

众人皆惊!  

丞相乃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与太宰一样,皆是宰相的一种代称。  

不过——  

这回,众人惊恐,可不只是因为王时雍提议韩擎当宰相了,而是丞相这一称呼还有别的含义。  

丞相。  

曹丞相。  

曹操?  

那这个丞相没准就是主管全国军政的丞相。  

再想想现在的情形,还真有点像曹操与刘协。  

“不可!”  

吕好问等人齐声道。  

吴革更是拔出佩剑,大声道:“请将军许我诛杀王时雍这居心叵测的恶贼!”  

王时雍满不在乎的看了吴革和他手中的长剑一眼,悠悠地说道:“今陛下已被金人废去,金人正议立张邦昌为帝,尔等舍不得一摄政王,又舍不得一丞相,那是准备舍得满城军民皆遭金人屠戮,还是准备舍得大宋灭亡,亦或是…准备舍得给金人施展离间计之机?”  

王时雍的诛心之言如一柄重锤一样砸在众人的胸口上!  

能站在这里的人,又有几个是蠢笨之人,怎么会想不明白,王时雍所说的是:“你们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那如果金人改变策略改立韩擎为皇帝,怎么办?”  

手握两万精兵的韩擎,如果愿意跟金人同流合污,金人肯定愿意跟韩擎化敌为友扶植韩擎当皇帝。  

那样一来,他们这些人肯定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关键,他们死也就死了,还会害得赵宋彻底灭亡。  

直到这时,很多人才完全明白,现在的形势,已经不是他们限制韩擎了,而是韩擎愿意自己当皇帝,还是愿意匡扶宋室?  

顷刻之间,所有人都看向韩擎。  

吕好问等人希望韩擎能表态,表示自己肯定会忠于大宋,不会倒向金人。  

王时雍等人则在等韩擎的选择,是选择自己当皇帝,还是选择维护赵宋的江山?  

至于让韩擎担任太宰,摄政王,亦或是丞相,已经不重要了,有什么能比韩擎自己当皇帝可怕?  

见所有人都看自己,韩擎朗声道:  

“怒发冲冠,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