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 龙气赠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字:大中小第173龙气赠宝夜间模式→第173龙气赠宝:,,,,,,,,,,  

起先只是光阴长河中的一团黑影在河底游弋,于七彩光芒中有些显眼。  

但随着梦尊一指,那奔腾的长河仿佛更加剧烈,河底的黑影迅速上浮,体型也越发庞大起来。  

到最后,竟然充斥陈皓的视线,就仿佛是一条巍峨耸立的黑色城墙。  

蔓延光阴,横亘岁月。  

长城?  

这是陈皓脑中的第一个念头。  

但这个念头刚刚生出,他耳中就听到了一声巨大的龙吟。  

陈皓是没有听过龙吟声的,但是他不知为何,他心里就认定,在他耳边响起的就是龙吟之声。  

如果一定要说原因的话,那他只能说是血脉觉醒。  

黑影猛然跃水而出,显露真形。  

那是一条巨大的黑龙,此刻身形盘旋,但也有十几层楼那么高,无论是梦尊还是陈皓,在这条黑龙面前,也只有一颗眼珠子那么大。  

黑龙悬停在他们身前,龙须飘扬。  

陈皓倒没有什么巨物恐惧症,有梦尊在,他也不怎么担忧,此时也打量着面前出现的黑龙。  

这黑龙虽然浑身龙鳞看上去都是黑色,但仔细辨别,就能发现黑中带赤。  

这是玄色!  

一瞬间,陈皓脑中想到了许多。  

秦始皇,号曰祖龙。  

根据战国时邹衍的五德理论,周朝是火德,而秦朝继承周朝法统,因此轮转到下一德,乃是水德。  

水为阴,主刑罚,因此秦朝尚玄色。  

不过这一套理论,到了汉朝就被玩坏了。  

最开始,汉承秦制,毕竟是大一统帝国的第一次更替,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所以依旧按照秦朝的规制,崇尚玄色。  

因此汉朝帝王的服饰,多以玄色为主。  

有人说不对啊,汉朝不是尚红色吗?你看这皇袍里也有红色啊。  

这个和五德没什么关系,主要是汉高祖刘邦拍脑门。  

当初刘邦“斩白蛇起义”,自称“赤帝子”,因此得了天下之后,就要尊赤帝。  

偏偏赤帝是火德。  

阴阳家们顿时觉得脑瓜子嗡嗡的。  

五德轮转只是個学说,但君权神授却是被民间认可的。  

于是,汉高祖再次一拍脑门。  

臣子们才选择,朕全都要。  

汉朝同时也是火德。  

因此,汉朝也有炎汉的说法,前后四百年汉家江山,终于是将那抹红色刻入了炎夏的骨子里。  

然而,汉朝的花活还没有结束。  

阴阳家怎么甘心就这样受到群嘲而退出学术舞台呢?  

他们觉得自己还可以抢救一下。  

刘邦是赤帝子,所以尚火德,这条线不能碰,谁碰谁死。  

但是,承秦制尚水德这个事,我们可以好好唠一唠。  

按照他们的理论,秦朝是水德,汉朝推翻秦朝,那应该就是土德啊!  

土德尚黄色,黄通“皇”,天命所归。  

土位于五行之中,大汉为天下之中,号曰中国,万民叩首。  

所以,汉朝应该尚黄啊!  

皇帝一听,有道理啊!  

于是,在汉朝中后期,就放弃了水德,开始火德和土德并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黄色成了皇家的御用色,而皇袍,也就变成了明晃晃的黄色…  

陈皓收回有些发散的念头,盯着面前的黑龙,而那条黑龙,也垂眸望着陈皓。  

“此为炎夏龙脉,从一位前辈处请来,赠你龙气。”梦尊缓缓开口,“我能为你求来,但能收下几分,就要看你自己的缘法了。”  

陈皓闻言,向前走了几步,在梦尊身后一步的地方停了下来。  

他释放出一丝精神力,小心地接触到那黑龙。  

黑龙触碰到陈皓精神力的瞬间,那一双龙目猛然有神了起来,龙首虽然没有任何动作,但那视线却直接落在陈皓身上。  

陈皓陡然间感觉到眼前一花,下一刻,自己就仿佛看见了无数厮杀画面,只是这些画面一闪而逝,陈皓重新回过神来。  

黑龙眼神中的威严渐渐散去,随后只见黑龙身上数枚鳞片脱落,这些鳞片重新汇聚在一起,化作了一道铠甲,飞到了陈皓面前。  

梦尊见状,微微皱眉,轻声道:“玄龙甲衣,可以提升你肉身的防御之力。”  

“估摸相当于多开一门的程度!”  

陈皓心中一动,多开一门的防御?  

那自己现在岂不是比裴屠狗还耐打?  

他都拜了师父,自己现在还没入师门…  

啧啧啧,真是替…  

只是陈皓也注意到梦尊的模样。  

似乎是…有些不满意?  

他哪里知道,龙气赠礼,共分三等。  

最下等,就是玄龙赠甲。  

这其中,又分九甲、十二甲、十八甲。  

陈皓刚才那铠甲,乃是十八枚龙气龙鳞凝聚而成,算是这一等级中最上等。  

陈皓能得这一道赠礼,他不意外,但是还差一些。  

不说别人,当年叶橙心,以及那个隐隐有成为炎夏第一磐石的小丫头都是第二个等级的龙气赠礼。  

龙气这东西,是有数的。大部分是凭借文明气运自行增加。  

比如多一位宗师,甚至多一位尊者啦,赢了一场大战等等,都会增加龙气。  

当然,还有另一个途径。  

那就是分离一部分龙气到个人身上。  

若是这个人死了,投入在他身上的气运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