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四章 赈灾(2/3)
才被贬到南京冷藏,但也因此在朝野人望极高,此次重回京师,就算张居正也得恭敬称他一声‘前辈’。
说回张居正拜见高拱,两个曾经共事过的上下级,都对重聚十分的高兴,高拱这人姓情高傲,等闲余子根本看不到眼里,在评价别人时,他总是冠以‘蠢材’的头衔,据说他甚至说过:“满朝文武皆废材,除太岳、江南外。”也就是说,能让他瞧得上的,也就是张居正、沈默两人,其余的就连徐阶,他也不放在眼里。
高拱甚至放下架子,朝张居正主动行礼,然后歉意的对他说,我身为太宰,又逢朝中权力交接的紧要时刻,能挤出来的时间、精力着实有限,所以也只能总揽全局,具体的事情,还得多多仰仗太岳。
张居正很大度道:“新郑公只管放心,下官必全力以赴。”
“很好。”高拱高兴道:“来来,我给你讲讲,咱们都要干什么。”
“下官洗耳恭听。”张居正恭声道。
“首先,不能任由饥民聚集京城,这样容易造成疫病传染不说,还不利于及时救济。所以不只要宛平、大兴县开动,通州、霸州、保定等顺天府二十四州县,都要动员起来!”高拱沉声吩咐道:“把原来聚集于京城一地的灾民,分散到各个州县,大家都分摊一部分,压力不就没那么大了吗?”
“嗯。”张居正点头道:“只是这样一来,工作量就大了……部堂,我不是诉苦,只是怕人手不够。”
“不用怕!”高拱一挥手道:“京城养着那么多冗官闲散,不管是‘前资、待缺’,还是‘寄居者’,都动员起来。你来组织他们分区管理灾民,督促灾民安置。我会发一个通告,宣布这次的救灾表现,将作为接下来委任职务的重要参考。”
“这样太好了。”张居正笑道:“新郑公有这样的魄力,下官何愁人手不足、大事不成呢?!”
“人手充足后,你首先要办的,是将灾民按照籍贯、宗族分成数百保甲,将他们分散到各州县救济;同时命各州县,腾挪出公私房屋,供灾民居住。这么冷的天,仅靠简易的窝棚怎能撑得过去?”高拱沉声道:“把灾民分散安置,让他们都能有房住,并在每个州府分别赈灾,就可以改变以前聚民城郭,易发疫疾、粥不及时的弊端,效果肯定比以前好得多。”
“然后,尽力劝说富家大户捐献粮食,再加上太仓的储备粮,统一调集起来,按计划供应灾民,使流民皆能安住就食。”高拱道:“我大明国力空乏,但富户巨室中,却穰穰满家、贯朽粟腐,此刻国库空虚,该是他们出力的时候了。”
“这个……”张居正表情一滞道:“恐怕没那么容易。”
“放心,没那么难。”高拱道:“我们也不让他们白捐,我们可以许诺,来年春天让灾民帮他们耕种偿还,这样还把流民安置的问题解决了。”
“可要到时候,”张居正道:“流民都跑了怎么办?”
“不用怕。”高拱道:“我已经考虑到了。方才不是让你将流民按籍贯、宗族编成保甲吗?便让他们互相担保监视,有人逃跑,全保连坐!”
“要是全保甲一起逃了呢?”张居正追问道,这不是没可能的,在保甲严厉的边疆地区,时常发生整村整保的百姓一起逃亡的事情。
“不要怕,我还有一招杀手锏,可以解决富户的担忧、官府的麻烦,也能造福百姓,可谓是一举三得。”高拱笑道。
“哦,有这种灵丹妙药?您快说吧。”张居正催道。
“八个字,募民为兵,以兵代赈!”高拱低声道:“这次南巡,京营官兵死伤惨重,我听说需要补充两万人……”
“您的意思是?”张居正了然道:“选拔流民中之强壮悍勇者招募为兵?”
“不错。”高拱点头道:“把那些强壮彪悍从灾民中选出来,一可以保家卫国,二来,也让灾民易于管理,三呢,只要有当兵的家庭,就没法跟着逃跑,而且还可以用军饷抵偿每家所借的粮食,这样一来,官府的压力小不少,富户们也可以放心了。”
听了高拱的话,张居正默默点头道:“这却是是个好办法,不过……”
“不过却需要徐阁老点头。”高拱拍拍他的肩膀道:“太岳,这件事就交给你了,我相信你一定能拿到批文的。”
“您可真是老谋深算……”张居正哑然失笑道:“算来算去,最后还是把我也算进去了。”
“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高拱叹口气道:“太岳,我们面对的,是多达几十万的灾民,你我多尽一份心力,就能多活成百上千的人命,怎能不尽心竭力?”
“新郑公说的是,”张居正正色道:“叔大敢不尽心?!”
“好!好!”高拱拉着张居正的手道:“我就知道,你是条有担当、敢任事的汉子!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
从高拱那里得了机宜,张居正便去徐阶那里汇报,徐阶听了后,也是连连点头,赞叹不已道:“高肃卿确实是胸有经纬啊,这件事上,就全听他的吧!”
事实上,高拱确实把徐阶看扁了,身为帝国的首相,他是不会拿百姓的姓命、社稷的安危开玩笑的……不能因为他在清算严党时心狠手黑,就认为此阁老与比阁老乃一丘之貉——要将因严党在朝二十年,而形成的贪污[***]、人浮于事、一味媚上、效率低下的官场习气扭转过来,非得下猛药不行。
手握着徐阁老的批文,张居正终于彻底有底了,到外城去寻找现任的总指挥林润,跟他办理权力交接
说回张居正拜见高拱,两个曾经共事过的上下级,都对重聚十分的高兴,高拱这人姓情高傲,等闲余子根本看不到眼里,在评价别人时,他总是冠以‘蠢材’的头衔,据说他甚至说过:“满朝文武皆废材,除太岳、江南外。”也就是说,能让他瞧得上的,也就是张居正、沈默两人,其余的就连徐阶,他也不放在眼里。
高拱甚至放下架子,朝张居正主动行礼,然后歉意的对他说,我身为太宰,又逢朝中权力交接的紧要时刻,能挤出来的时间、精力着实有限,所以也只能总揽全局,具体的事情,还得多多仰仗太岳。
张居正很大度道:“新郑公只管放心,下官必全力以赴。”
“很好。”高拱高兴道:“来来,我给你讲讲,咱们都要干什么。”
“下官洗耳恭听。”张居正恭声道。
“首先,不能任由饥民聚集京城,这样容易造成疫病传染不说,还不利于及时救济。所以不只要宛平、大兴县开动,通州、霸州、保定等顺天府二十四州县,都要动员起来!”高拱沉声吩咐道:“把原来聚集于京城一地的灾民,分散到各个州县,大家都分摊一部分,压力不就没那么大了吗?”
“嗯。”张居正点头道:“只是这样一来,工作量就大了……部堂,我不是诉苦,只是怕人手不够。”
“不用怕!”高拱一挥手道:“京城养着那么多冗官闲散,不管是‘前资、待缺’,还是‘寄居者’,都动员起来。你来组织他们分区管理灾民,督促灾民安置。我会发一个通告,宣布这次的救灾表现,将作为接下来委任职务的重要参考。”
“这样太好了。”张居正笑道:“新郑公有这样的魄力,下官何愁人手不足、大事不成呢?!”
“人手充足后,你首先要办的,是将灾民按照籍贯、宗族分成数百保甲,将他们分散到各州县救济;同时命各州县,腾挪出公私房屋,供灾民居住。这么冷的天,仅靠简易的窝棚怎能撑得过去?”高拱沉声道:“把灾民分散安置,让他们都能有房住,并在每个州府分别赈灾,就可以改变以前聚民城郭,易发疫疾、粥不及时的弊端,效果肯定比以前好得多。”
“然后,尽力劝说富家大户捐献粮食,再加上太仓的储备粮,统一调集起来,按计划供应灾民,使流民皆能安住就食。”高拱道:“我大明国力空乏,但富户巨室中,却穰穰满家、贯朽粟腐,此刻国库空虚,该是他们出力的时候了。”
“这个……”张居正表情一滞道:“恐怕没那么容易。”
“放心,没那么难。”高拱道:“我们也不让他们白捐,我们可以许诺,来年春天让灾民帮他们耕种偿还,这样还把流民安置的问题解决了。”
“可要到时候,”张居正道:“流民都跑了怎么办?”
“不用怕。”高拱道:“我已经考虑到了。方才不是让你将流民按籍贯、宗族编成保甲吗?便让他们互相担保监视,有人逃跑,全保连坐!”
“要是全保甲一起逃了呢?”张居正追问道,这不是没可能的,在保甲严厉的边疆地区,时常发生整村整保的百姓一起逃亡的事情。
“不要怕,我还有一招杀手锏,可以解决富户的担忧、官府的麻烦,也能造福百姓,可谓是一举三得。”高拱笑道。
“哦,有这种灵丹妙药?您快说吧。”张居正催道。
“八个字,募民为兵,以兵代赈!”高拱低声道:“这次南巡,京营官兵死伤惨重,我听说需要补充两万人……”
“您的意思是?”张居正了然道:“选拔流民中之强壮悍勇者招募为兵?”
“不错。”高拱点头道:“把那些强壮彪悍从灾民中选出来,一可以保家卫国,二来,也让灾民易于管理,三呢,只要有当兵的家庭,就没法跟着逃跑,而且还可以用军饷抵偿每家所借的粮食,这样一来,官府的压力小不少,富户们也可以放心了。”
听了高拱的话,张居正默默点头道:“这却是是个好办法,不过……”
“不过却需要徐阁老点头。”高拱拍拍他的肩膀道:“太岳,这件事就交给你了,我相信你一定能拿到批文的。”
“您可真是老谋深算……”张居正哑然失笑道:“算来算去,最后还是把我也算进去了。”
“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高拱叹口气道:“太岳,我们面对的,是多达几十万的灾民,你我多尽一份心力,就能多活成百上千的人命,怎能不尽心竭力?”
“新郑公说的是,”张居正正色道:“叔大敢不尽心?!”
“好!好!”高拱拉着张居正的手道:“我就知道,你是条有担当、敢任事的汉子!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
从高拱那里得了机宜,张居正便去徐阶那里汇报,徐阶听了后,也是连连点头,赞叹不已道:“高肃卿确实是胸有经纬啊,这件事上,就全听他的吧!”
事实上,高拱确实把徐阶看扁了,身为帝国的首相,他是不会拿百姓的姓命、社稷的安危开玩笑的……不能因为他在清算严党时心狠手黑,就认为此阁老与比阁老乃一丘之貉——要将因严党在朝二十年,而形成的贪污[***]、人浮于事、一味媚上、效率低下的官场习气扭转过来,非得下猛药不行。
手握着徐阁老的批文,张居正终于彻底有底了,到外城去寻找现任的总指挥林润,跟他办理权力交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