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看法(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道。  

「趁着现在还能欺负就赶紧打,再过几十年可不一定了。」邵勋笑道。  

比起二十年前,因为汉地、草原交流日益加速,拓跋鲜卑的生产力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有利有弊。  

好处是生产的粮食、干酪、肉脯、牛羊、马驼变多了,国力有所增强,冶铁作坊的规模也有所扩大,武器装备的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  

坏处是贵人们变得爱享受了,没以前那么淳朴,底层农牧民的生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没以前那些野蛮了。  

这种状态让邵勋想起了历史上很多汉化的胡人政权。  

契丹八部改革,各部贵人广建头下军州,各自住在城里,如同封建庄园主一样,有部众、奴仆,农牧并举,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国力日渐增强。  

血勇之气虽然下降了,但后勤、武备的提高抵消了这种劣势,甚至还强化了战力,故随便欺压女真以及蒙古前身的室韦,打得他们狼奔家突,抱头鼠窜,天子四季巡视,在鸭绿江钓鱼,至松花江办头鹅宴等等,无有不从。  

但最后呢?血勇之气下降得越发厉害,朝政日益腐坏,但国力增长却到了瓶颈,反倒被女真教做人。  

如今的拓跋鲜卑就处于这种状态,贵人开始变得爱享受,但还没完全腐化,  

个体综合战斗力甚至因为器械装备的改善比以前强了,但这只是暂时的,维持个几十年,他们就会被北方更野蛮的部落教做人了,最后可能成了运输大队长给人家送装备。  

所以邵勋开玩笑说要打赶紧,趁着这一两代人还算能战,多打打,以后不一定打得过了。  

王氏没这么深远的目光,她只是有些异。  

北伐大军确实提到高车部落野蛮冲杀,顶着箭矢就敢猛冲猛打,悍不畏死,  

一度让大军手忙脚乱,但当他们付出一定的伤亡代价,慢慢适应敌人凶猛不要命的打法之后,最终还是击溃了敌人。  

难道以后的拓跋鲜卑,连敌人第一波最凶猛的攻势都顶不住吗?  

她不打算纠结这个问题了,转而说道:「慕容抄掠宇文氏愈发频繁,也是漠北退兵的一大原因。到最后,还不都是为了你?」  

说这话时,一副幽怨的表情。  

「朕也是为你好。」邵勋一副无耻的表情,嘴里说道:「鲜卑大军多打打仗,还能维持战力不坠。若终日在家牧马放羊,久不动弹,这部队还能打吗?朕的银枪军都在四处征战呢。」  

「我说不过你。」王氏双手轻抚小腹,道:「你那嫡长子和你一个德性,出去转一圈就收了个女人,怎么?你鸠占鹊巢还不满意,连儿子也要这么做?」  

「什么叫鸠占鹊巢?」邵勋轻笑一声,拿手指了指王氏,又指了指自己,  

道:「凉城、五原国主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血脉。」  

王氏安静了下来。  

「至于梁奴—」  

邵勋说道:「姚弋仲又不是傻子。他那么能生,子嗣也就比慕容吐谷浑少,家业能便宜外人?」  

慕容吐谷浑十来年前去世了,一生生了六十个儿子,子女总计一百多个,邵勋听闻时自愧不如。  

「你这儿子也不行。」王氏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捂嘴笑道:「比起史书上的英雄少年,却差得不止一筹。」  

「史书为尊者讳罢了。」邵勋笑道:「少年英雄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也有初出茅庐被人暗算的时候,只不过隐匿不写罢了,只书其光辉一面,或许还有吹捧美化之嫌。草原英雄幼时得苍狼守护、白鹿哺乳,你信吗?梁奴这事,若真记下来,无非他英姿勃发,得美人倾慕,席间主动献舞,姚弋仲等人为其风采所慑,玉成好事,心悦诚服罢了。昔年刘秀孤身入河北,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河北那些豪族真比姚弋仲善良吗?」  

「你可真回护这孩子。」王氏有些吃味地说道。  

诚然,邵勋不喜欢她,她对邵勋的感情也很一般,但孩子都三个了,见到男人如此回护正妻之子,终究有些不舒服,女人喜欢攀比嘛。  

「你错了。」邵勋说道:「我要看梁奴后续怎么处置这事。他才十五岁,可以犯错,但要知错能改。若不能改,我会很失望。」  

王氏靠近了一些,问道:「你会当着庾文君面这么说吗?」  

「你又得意忘形了。」邵勋皮笑肉不笑地拍了拍王氏的脸,道:「回去料理平城首尾吧。什翼键之事,无需忧心。若明年有人提及娶妻之事,就回绝掉。十三岁太早了,先拖着。」  

王氏轻叹了口气,微微有些失神。  

「现在最要紧的是给慕容鲜卑上绞索。」邵勋又道:「慕容身子骨如何?  

「不知。」王氏说道:「不过他六十三岁了,人又闲不住,一会去查看粟田、麻田,一会去巡视铁坊、牧场,还要办学堂、修城池,事事亲力亲为,时不时还要领军出征,我看他活不长。」  

邵勋听了心有戚戚。  

作为慕容的大哥,吐谷浑一生曹不,生了一百多个孩子,也活了六十三岁慕容如此弹精竭虑,为慕容鲜卑打地基,各种奔忙,纵然比他大哥生活更自律,却未必能多活多久。  

人的生命力,不是消耗在这个地方,就消耗在那个地方,除非学萧衍「绝缘」、「断欲」三四十年,又不劳心劳力,方能活得长久。  

他现在精力旺盛,自信心臻于巅峰,能上马开得硬弓,可下马让王氏把指甲窝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