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挑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五月初的时候,邵勋又去了一次河南西市。  

这次只是他一个人过来了。  

虎头被打发去了宜阳,其他孩子在宫中读书练武,邵勋则带着庾来到皇女台上,随手处理几份政务,然后听取汇报。  

此时闭门交易的河南西市已经结束了,但大商贾走了,又来了一堆中小商人,继续叫卖。只不过,他们就是传统的商业贸易形式了,不再是记账式大宗批发。  

「《史记·货殖列传》有云,‘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粟’。邺城都有粮商贩粮至洛阳,进而见此地粮价还是高,有利可图。」邵勋说道:「不过,朕倒是好奇,现在粮食究竟最远可以贩卖多远?一千里?」  

「太平时节,最多一百里。」庾素有贪财名声,对钱之一道非常感兴趣,  

立刻说道:「若有灾歉,虽数百、上千里亦有得赚。若大饥,只要运过来,别管多贵,都能赚。」  

「这倒是。」邵勋笑道:「三国、晋时,贩粮有多远?」  

「蜀地臣不甚了了,只知魏吴。」庾说道:「魏晋之时,洛阳设‘五谷市’,皆仰赖外郡粮食,最远从冀州贩来,多走白沟,输送至邮城。大商贾于彼处分发,再河运至洛阳。」  

「船运所费几何?」  

「粮船有大小二种,小船运一千五百斛、船工两人,大船三千斛,船工多一人。」庾说道:「顺水之时无需纤夫,静水或逆水则需纤夫七八人乃至十余人,需日给粮九升、薪水五至十钱不等。」  

「薪水」就是「薪柴」、「汲水」之意思,相当于补助,后来才引申为日常开支乃至工资。  

「水运所费是真的低。」邵勋感叹道:「换成牛车,怕是数十倍运费不止。」  

「正是。」庾说道:「全柔任桂阳太守时,尝使子(全)琮资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从长沙贩米至建邺————」邵勋都有些无语了,这得多远?  

「这也就是东吴可以了。」庾说道:「北地水运终究不如江南。东吴豪族田地布千里,商贩千艘,腐谷万庾。」  

「庾」,露天谷仓,意思是东吴的大豪族们计算粮食以谷仓为单位,这和金城、游两家计算牛羊以山谷为单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田地布千里,恐过于夸耀。」邵勋笑道。  

庾赔笑了下,道:「陛下明鉴。」  

「所以其中关窍在于船运。」邵勋说道。  

中古时代商业,离不开运河,因为实在太有成本优势了。  

比起陆路运输几十分之一的成本,已经让长途转售成为了可能。  

这就是为何南北朝乱世结束后,汴州一跃超过洛阳,成为关东第一大都会的主要原因,因为这座城市处于漕运节点上。  

同理,作为漕运重镇,彭城、邺城也迅速富了起来。  

洛阳的区位优势,终究还是不如汴梁,盖因船队抵达汴梁后,还要入黄河,  

再入洛水,白白多两道程序。  

「汴梁乃国朝东都。朕得寻个机会,去那边住上几年。」邵勋说道:「先不谈此事了。卿也在河南西市逛了数日了,可有感悟?」  

庾欲言又止,显然不太想说。  

「有话直说。」  

「度田是有用的,府兵亦有大用。」庾叹道。  

「怎么说?」  

「全国八万府兵,连带其家口,几有四十万众。」庾说道:「衣食住行,  

生老病死,乃至锤炼武技,上番出征,皆要采买。每逢元、冬、寒食、重阳、  

丧、婚等,都能让集市为之一空。”  

八万府兵,释放出四十万消费人群,几乎再造两座大型消费城市,扩大了市场。  

说白了,很多消费品是要靠人来消耗的,庄园制经济下消费人群还是有限。  

就算庄园主连带着底下的管事人员疯狂消费,又能用多少?  

府兵这种小型军功地主是最适合的消费人群。  

庾其实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  

所以邵勋紧接着问道:「今岁,朕欲继续度田,庾卿觉得哪些郡更合适?」  

「关西尚未度田,可大行此事。」庾答道。  

「关西情势复杂,可不是什么郡都可以度田的。」邵勋说道:「庾卿说说看「冯翊郡数次叛乱,氏羌贼早已胆寒,今又有三军府镇之,可大力度田。」庾数说道。  

邵勋点了点头,道:「不错。」  

冯翊郡他以前不想度田,因为氏羌实力太强大了,一旦度田,必然叛乱,所以就没管。但现在都三番五次作乱了,什么四角王、虚除氏之类被打击得够呛,  

似乎可以行此事了。  

大不了再乱一次,金正再去杀得人头滚滚而已。  

叛乱这种事,只会一开始声势浩大,越往后越不成气候。  

「京兆郡乃镇西将军驻地,刘汉腹心,大族虽多,然屡遭侵掠,或可度田。  

扶风郡有秦王食邑,户口已然清查过一遍,亦可度田。」  

「就这两郡?」  

「冯翊、京兆、扶风,总计三郡。」庾说道。  

北地、新平、始平、安定、雕阴、新秦、上七郡都没提。  

至于秦州,庾压根不认为适合度田,至少现在不行。  

「虽有些胆怯,不过却是老成谋国之言。雍州度田之事,便依卿言。」邵勋说道。  

其他七个郡不是不度田,而是暂时不适合。  

总体来说,邵勋的战略是先易后难第一批度田对象是梁国二十郡,反复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