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勉为其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梁王以英武睿敏定策天下,以仁德厚泽抚定万民,功盖千秋,泽被万世——神器有适,  

归于有德。朕敬以天下传禅圣君,退居藩国———  

冗长的禅位诏书读完后,邵勋站了起来。  

一瞬间,所有目光都聚集到了他的身上,  

「你们啊一一」邵勋戏精附体,摇头苦笑道:「我终是晋臣,若顺势进位,天下人如何看我?  

「天下黎元盼大王之登基,犹如禾苗之盼甘霖。」大将军府右军司裴邵大声道,说完,跪拜于地,泣道:「王不进位,奈苍生何!」  

准确地说,应该叫裴部了,他自己改的名字。  

「邵」字其实无需避讳,但人家就是改了,可见其心性。而有此举,这会演戏如此用力也就很正常了。  

「道期,速速请起。」邵勋一见,立刻上前扶。  

「大王定鼎天下,以安士民,何人不承大王之情?」裴邰还没起来,那边羊忱又拜倒于地,苦劝道:「些许毁谤,乃不识天命之人胡乱语,大王何必计较?臣请大王进位大宝。」  

「羊公,你怎么也这样?」将裴部扶而起后,邵勋又去扶羊忱,口中埋怨道:「公欲陷我于不忠不义乎?」  

「吾闻大王有三志。」只听「扑通」一声,督护糜直拜倒于地,朗声道:「时至此也,大王便当与时俱进,以梁代晋,昭告天下。」  

「你一一」邵勋停了下来,脸上一副被你们害死了的纠结表情。  

「大王若不进位,四方豪杰之士尽皆失望。百年之后,或要再度攻杀,黎元死者以百万计。」参军裴湛拜倒于地,道:「大王宅心仁厚,可忍见得如此惨状?臣请大王舍弃私心,为万民计,进皇帝位。」  

「臣请大王舍弃私心,为万民计,进皇帝位。」裴湛之后,群臣陆陆续续拜倒,齐声高呼。  

有那身弱之人,声嘶力竭,差点上气不接下气,昏倒于地。  

有那年老之人,泪流满面,连连恳请。  

还有那年轻之人,头磕得「」响,隐现血迹。  

其情其景,让人动容。  

千言万语汇作两个字:忠诚!  

邵勋则仿佛被那句「舍弃私心」、「为万民计」打动了,站在那里久久不语。  

良久之后,他才叹了口气,道:「诸公所言不无道理。为了天下百姓不再遭遇乱兵、胡虏,我又何计毁伤!不知者谓我贪恋大宝,知者谓我心忧天下。」  

「也罢!」他了脚,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是非曲直,自有后世苍生评述。」”  

说到最后,面现愧色,更有些许抱怨:「唉,朕—这真是被你们害苦了。「  

叹完气,将「忠臣」们一一扶起,道:「卿等可速速筹备典礼。登基之前,孤出城居于潘园避嫌,静待诸般事体筹备完毕。”  

「遵命。」群臣纷纷高呼,面现欣慰之色。  

从去年此时到今年,正好一年时间,这速度不慢了,主要是有个梁国存在,提前办好了很多事情,令这段交接时间快了许多。  

汉末曹孟德若愿禅让登基,也慢不了,但曹不就要比他慢,还要让渡诸般好处。  

司马氏有晋国过渡,慢不到哪去,但人家要付出的代价,较曹不尤甚,一口气分封数百国,恍如一夜之间回到春秋。  

亲的天下和窃取得来的天下,终究不同。  

大晋朝二十一州,即将改换新颜。  

接受禅让之后,邵勋的动作很快,当天就搬离了宫城,至城东潘园居住。  

十月十五,邵勋坐在卧房之中,看着侍女们举在手里的衮冕,仔细打量。  

第一套是登基、祭告时用的大裘冕,主打一个「质朴」,上面没几个图案,非常「素」,毕竟先秦时就流传下来的仪礼。  

「夫君,试一试。」庾文君挥了挥手,两名侍女一左一右,走了过来。  

邵勋张开手,任侍女为其穿戴。  

大裘冕较为沉重,长至脚背,冬天穿着还行,夏天就是遭罪了。  

庾文君退后两步,仔细看着,片刻之后,小月牙又再度浮现。  

邵勋见了,居然有些感动。  

他感觉自己被小娇妻拉扯了,却又心甘情愿。  

纵横花丛半辈子,居然栽在了庾文君手上,这事情弄得。  

他上前两步,一把抱住妻子。  

庾文君好像感受到了丈夫的心意,脸上笑容愈发灿烂,静静抱了一会后,轻轻推开他,小声道:「知道难过了?」  

邵勋无言以对。  

庾文君轻哼了一声,心情也好了许多,又让侍女拿来普通冕服,  

这是次重要场合穿的,基本沿袭汉代旧制,魏晋两朝只做小幅改动,皆以十二章为主基调。  

所谓「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fu)、(fú)。  

此制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  

其中,日、月、星辰乃天文,象征天光照耀,皇帝乃上天之子。  

山、龙、华虫、藻乃地文,乃象征皇帝泽被万物,有治理天下,教化万民重任。  

火、粉米、、乃人文,象征天子宗庙、安邦定国。  

天、地、人三文,凡十二章,缀于冕服各处,传承久远,皆有定规。  

邵勋穿在身上时,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感觉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精神也为之大震。  

庾文君为他抹平了冕服上的褶皱。  

邵勋抓住她的手,道:「皇后要一直陪在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