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亿次发单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利了商业交易,同时政府还容易收税。  

这是货币问题无法解决下的变通之法。  

这也不是我发明的,而是中世纪欧洲人在里昂、热那亚等贸易市场上使用的模式,没办法,欧洲佬有时候也缺乏金属货币,而随着商业的发展,对货币需求量是逐渐增加的。  

我这本书为什么不写。  

主要原因是庄园制经济,对商业需求不强,没必要。  

第二个原因就是有些人总嚷嚷我同质化,如果把上本书的虚拟货币再写过来,又一堆人叫“上本书写了,这本还来?!”  

招不怕老,好用就行,但读者不认可,你写过了,我看过了,你不能再写,你再想个新招。  

再回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事上。  

本书这个时间段,你如果要发展生产力,首先需要发展商业。  

如果要发展商业,那么就要瓦解庄园制经济。  

如果要瓦解庄园制经济,就需要一个能抗衡士族的既得利益集团。  

这个集团其实没别的选择,就只能是武人。  

如果按照某些读者的话来说,武人集团在此时既是护道人,同时也是道,因为他们代表着中小地主。  

这也是历史上这段三百年战乱期的历史走向,士族的庄园逐渐瓦解,慢慢变成官僚世家,而不是西晋末年形同领主的世家。  

最后再说下我提前的道:道不是武人、文人或商人之类,而是一个体系。  

建立一个体系曰“道”。  

干说可能说不明白。  

我就拿明朝后期举例。  

你怎么改革社会?  

首先,你的意志需要人去践行,即需要一个庞大的执行团队,这个团队还需要和你利益一致,不会受首辅、官员之类的干扰,与你利益绑定,为你冲锋陷阵。  

没有这一步,什么都做不了。  

那么怎么做呢?办法很多。  

我说其中一种,先建立一个对外贸易团队(如果能从东南士林手里抢下份额的话),通过贸易赚取利润。  

如此,直接参与贸易的商人赚到钱了。  

造船的,运输的,提供丝绸瓷器之类商品的人以及依托他们的服务业从业人员赚到钱了,这是一整个利益链条。  

对这个利益链条深度整合,以你为主,再慢慢发展壮大。  

这些人家里有读书做官的,悉心培养。  

这些人家里有从军的,着意提拔。  

一定要有耐心,长时间培养与你利益一致的利益集团。  

这个利益集团壮大到一定程度,那就是与别的利益集团争斗,确保他们能赢。  

完成这一切,大概过了二三十年了,开始辩经,利用大势将守旧势力一扫而空,再无杂音。  

利益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些家族的读书人会自然而然对传统学说进行新解——这是我第一本书的内容。  

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基本都是生产力以及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新生利益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诞生的新思想。  

在此之前就辩经,很容易暴露,被人搞死在萌芽。另外,别人听你的吗?他只当你傻,直接换个统治者得了。  

这就是我说的体系。  

这个体系会自我增殖,自我迭代,自我维护,自我诞生新思想、新学说,自动改造社会。而因为他们代表了先进生产力,是赢家,所以他们的学说很容易被人接受。  

这样一个体系才是最具生命力的,不会人亡政息,因为逼急了他们会砍掉国王的头。  

顺序很重要,不能颠倒。  

最后说下本书。  

魏晋是庄园制经济,这个在隋唐瓦解,顶多有少部分残余。  

而到了晚唐,迎来了商业大繁荣。  

这次是以茶叶为首的许多商品,中唐以后的诗里面有很多反映买卖茶叶的商业行为。晚唐时贩夫走卒都可以喝茶了,而魏晋时还集中在上层。  

由此可见,真正能推动社会商业发展的其实是大宗消费品。  

就像欧洲16、17世纪的呢绒贸易一样,只有普通百姓消费,这个生意规模才会大,才能惠及更多人,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再回到魏晋时期,庄园制经济形态下,你的主要精力必然只能局限在瓦解庄园经济上。  

打个比方,如果80分可以展开工业革命的话,你首先需要提升到60分,完成商业革命;而要完成商业革命,你首选需要提升到40分,完成农业革命;而要完成农业革命,需要推广新技术、新的生产模式。  

上本书从头到尾都在培育新种子、新牲畜、新的生产模式,还出了血脉论这种育种学说,这本只涉及到一点,马上就有人跳出来——  

上本书写了,你还写!同质化!不行,完成农业革命,你再想个新招,不准和上本书雷同。  

最后再简单说下我第一本书所出时代欧洲的经济发展历程。  

16世纪时欧洲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区完成农业革命,粮食产量大增,能养活更多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手工业者了——这是前提。  

小冰河时期,带动了对呢绒御寒衣物的需求,以英格兰为例,乡村呢绒纺织业非常发达。  

他们的模式是什么?  

一个商人接了订单,然后去熟悉的乡村,将订单分解到每家每户,规定时间来收呢绒,然后再卖出去。  

随着西班牙殖民美洲,不断为欧洲注入货币,产生新的需求订单,西班牙人挥舞着金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