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借题发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新年是在一片死亡阴影中度过的。  

及至二月,疫势似乎没那么大了,百姓们艰难熬过了最惶恐、最艰难的时刻。  

二月十五日,王衍夜观星象,认为西方昴、毕二宿内的积尸气已大为消减,新出之邪祟已不多,疫势即将削弱。  

十六日,尚书令裴邈再观天象,北方虚、危二宿的坟墓四司之阴气亦有消失的苗头,这意味着厉鬼也变少了。  

此言一出,众皆庆贺。  

积尸气出邪祟,阴气出厉鬼,这两类玩意都会出来害人,使民殃于疫。  

原理上是说得通的,没毛病!  

从二月下旬开始,需要春耕的百姓出来春耕,不需要春耕的开始举办傩礼跳大神。  

官府出来砸了几个傩礼摊子,勒令减少群聚。  

但防不胜防,各地此类活动有增无减,坞堡主们压根不管,结果疫势再起,生生吃了第二波伤害,又死不少人,这才老实了。  

如此一番折腾,直到三月初,春耕在延迟半个月陆陆续续结束之后,情况才终于好转。  

三月三,本是流杯曲水之日,自然是禁止了。  

邵勋在后宫昭德殿前的池塘内,垂钓度日。  

此殿是庾文君的居所,三女暮儿、六子梁奴以及去年腊月生下的少子去疾也住在这里。  

羊献容比庾文君早两个月诞下一女——呃,照旧秘不外宣。  

刘野那也怀孕了。  

在此之前,她已经于神龟五年(321)二月产下一子,取名“恭”。  

邵勋实在对她的大臀太迷恋了。  

那两瓣腚就形状来说,算是后宫中最漂亮的,比乐岚姬的还完美,浑圆无比,每每让邵勋把持不住。  

令人意外的是,宋祎也怀上了。  

这些年,邵勋其实没碰过她几次。仅有的欢好,宋祎也运气不佳,没能怀上。  

没想到跟着他泛舟汾水之上,来了一次船震后,直接怀孕。  

这就是运气。  

“一晃竟然三月了…”邵勋突生感慨。  

过了年已经十一岁的暮儿乖巧地坐在一旁,看父亲钓鱼。  

庾文君抱着小儿子去疾,眼圈微红,似乎刚哭过。  

“罢了,我见不得你哭,这次就让一让丞相。”邵勋放下许久没动静的鱼竿,对殿中令史吴离使了下眼色。  

吴离会意,又在水里打一窝。  

庾文君更难过了。  

前几天,以丞相庾琛为首,一干官员再次上疏:请施仁政,以避疾疫。  

邵勋听到就不高兴了。  

施仁政没问题,但拿疫情当武器,有些过分了啊。  

再看仁政的核心要求:蠲免粮帛。  

意思很明了,今年轻徭薄赋,给天下父老减负。  

去年已经减负了,今年因为瘟疫,上天给了警示,需要施行仁政,故要继续减负,“偃武止戈”。  

邵勋不清楚庾琛他们是真这么认为,还是借题发挥,可能两者都有吧。  

“夫君。”庾文君擦了擦眼泪,道:“妾今日就出宫,找阿爷说一说。”  

“你哪也别去,就留在宫中。”邵勋说道。  

“留在宫中作甚?妾不畏病…”庾文君茫然道。  

“留在宫中陪我,我须臾离不得你,想你。”邵勋无奈道。  

庾文君脸一红,不说话了。  

吴离已经打完窝,悄然退下。  

邵勋让庾文君把孩子交给奶娘,又道:“再等俩月吧,等疾疫的风头过去,现在确实做不了什么事。唉,就连银枪军都死了十分之一的人,这都是百战老兵啊。匈奴、鲜卑要想干掉这么多精锐武士,却不知要花费多大力气。”  

“匈奴、鲜卑定也死人了。”庾文君安慰道。  

“这倒没错。”邵勋苦笑道。  

他想起了多年前那场罕见的蝗灾,搞得他和匈奴的战争都暂停了,马跑不起来,人也被铺天盖地的蝗虫弄得烦不胜烦。  

“就这样吧。”他说道:“此番我便依了丞相,反正现在让他们送粮过来怕是也不情不愿。”  

庾文君破涕为笑。  

“元规这次厉害啊,十万破八百。”邵勋又提起另外一件事。  

淮阴祖逖遣兵北上掳掠,庾亮闻讯,大为紧张,传檄诸郡,一下子征发了三万丁壮,号称“十万”,抓住了一股掳掠后未及南撤的吴兵,尽数围歼。  

战后一点计,止八百人。  

这便是庾元规“十万破八百”之战,让邵勋无力吐槽。  

如此大动干戈,最后只这么点战果,有点亏啊!  

好在李重已经出任徐州都督,接手当地军事,庾亮单管民政。  

徐州那边也发疫了,双方都没心思打仗,各自罢兵。  

“鱼也钓不到。”邵勋将鱼竿一甩,直接站起身。  

他甚至怀疑是不是窝打多了,鱼都吃饱了,不愿上钩。  

暮儿悄悄接过鱼竿,瞪大双眼,认认真真地看着池塘。  

“王衍讽政,说国中‘人事失宜’,我看他也老糊涂了。”邵勋背着双手,在凉亭中走来走去,道:“还要我‘检视过失’、‘虚心纳谏’,如此才能避免灾疫。”  

他都不敢想若是已经称帝会怎么样,至少现在明面上还是司马炽背黑锅,天厌晋德嘛。  

王衍这老登!  

邵勋估计他心中明白瘟疫是怎么一回事,在这装疯卖傻,兜售私货呢。  

这帮人啊,就是不想他打仗,就是想关起门来过自家小日子。  

毕竟东汉年间就说得很清楚了:“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