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势力(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羊鉴宽袍大袖,踩着木屐,站在乡间小院的门口,看着外间的景色。  

明显是人工挖掘的河道贯通南北,岸边的两行柳树将成片的农田隔成两半。  

西边是以魏郡一众士族、豪强的田地,东边则是普通百姓的农田——石勒时代分给跟随他的军士的田地。  

再远处,有好几处果园,果园与果园之间全是半人高的蒿草,荒无人烟。  

这就是邺城,河北最繁华的所在,却也是这副模样。  

一大早就有许多衣衫褴褛之辈进入这片荒地,镰刀挥舞得像月轮一样,将蒿草不断割倒、捆扎、运走。  

羊鉴所居的这个宅院就收到了不少草,有的已经运入了草料仓之中,有的则还在晾晒。  

此宅是羊聃在邺城所置之居所,不大,前后四进而已,羊鉴只是在此临时居住两日,今天就要北上了——冀州撤都督多年之后,再度重设此职,驻博陵,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局势,羊鉴就是去赴任的。  

跟着他一起北上的人不少,幕僚、仆婢、家将、部曲等超过八百,全都由他自己开销。  

贴钱上班,就是此时的常态。  

当然,你也可以不贴钱,极端点孤身上任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一来,做事大受掣肘,很难展开工作。  

羊鉴家底殷实,自然不用那般了。  

从辈分上来讲,羊聃算是他从叔了,本是清河太守,前阵子轮换了一下,出任安平太守,接替他的则是曾在幽州崭露头角的前安次令盖芝,一个小族子弟。  

羊聃在安平,羊鉴在博陵,泰山羊氏开始渐渐瞄准河北了。  

原因也不复杂,继续在河南发展,一无空间,二惹人注意。  

羊家并不高调,也不着急。  

作为顶级豪门,他们与裴、王这些家族有一个不小的区别,那就是虽然家学渊源,但走武人路子的不少。  

世人皆以清贵为要,武将属于役门之一,除非你当个中护军、中领军之类的高级武职,不然就没什么卵用。  

文官之中,有一两个代表就可以了。  

比如梁国侍中羊曼,从职位上来说,他是近臣,可提供决策建议。  

别看只是“建议”,但关键时刻有四两拨千斤之效,绝对不可小视。  

再比如田曹左丞羊茗,度田进行得如火如荼,他催得紧,你家田地来不及处理就被收走了,或者廉价卖了出去,损失巨大。  

他手松一点,多给你点时间,你就能多保住点利益。  

心狠一点,还能打击看不顺眼的家族或政敌——这事已经干过不止一回了。  

还有大晋卫尉羊囧之,掌管洛阳武库、诸冶、公车、卫士,这也是实权官位。  

幕府右司马羊忱,掌大将军府兵事,若非担忧梁王忌惮,左司马陈有根早就莫名其妙出了什么事,丢官去职了。  

有这些人在,就可进行利益交换,确保羊氏不被人欺负,正所谓进取不足,但防守有余。  

当然,最大的好处是不会被梁王太过担忧,进而遭受打击。  

羊氏很清楚梁王出身太低,宗人单薄,对高门豪族非常警惕,生怕司马氏之事重演,谁跳得最欢,谁就越被警惕。  

羊氏大可先在地方上发展,比如被人视作畏途的河北。  

卢子道老矣!  

羊鉴心中暗笑,一甩袍袖,倒背着双手,踩着木屐来到了道旁。  

羊家部曲们穿着铁铠或皮甲,刀枪齐备,威风凛凛地站在一旁。  

“都督。”见得羊鉴出来,众人纷纷行礼。  

“十三,前路打听得怎么样了?”羊鉴问道。  

“流民愈发多了。”家将丘十三说道。  

羊鉴闻言脸色一变,局势愈发恶劣了。  

“走水路如何?”他问道。  

“很难。”丘十三回道:“现在一船接一船运粮,无有空卸。咱们有数百人,辎重近二百车,很难找到足够的船。”  

“博陵可有兵?”羊鉴又问道。  

“无兵。”  

“梁王在何处?”  

丘十三有些为难,道:“一直在走动,七月底时还在中山,这会可能已在高阳、河间了,又或者已然南下。”  

“唉。”羊鉴叹了口气,暗道曹孟德都没你这么忙。  

开基之主都是闲不住的性子,喜欢四处乱窜。  

还是守成之君好,大部分时间待在深宫大院,听满朝众正汇报就行了。  

“梁王身边可有兵?”羊鉴突然想到了一事,问道。  

“带了银枪中营数千众,另有亲军千余、义从骑军一千。”丘十三说道。  

“还好。”羊鉴松了口气,道:“水路既不通,那就走陆路吧。”  

丘十三顿时紧张了起来,道:“诺。”  

说罢,立刻前去安排随行护卫事宜。  

已经是八月初五了,雨仍然没有小下来的意思。  

偶尔停个一两天,随后又以更大的降雨“报复”回来。  

南边稍好一些,但越往北,大地就越往水乡泽国的方向发展。  

沿途遇到了不少坞堡、庄园,有时候会停驻一下,借宿一两日。  

其实早在司马腾时代,羊氏就开始往河北渗透了,只不过最终以失败告终。盖因无论司马腾还是后续的继任者,都无法有效控制河北局势。  

军事上失败,政治上自然就会输得一塌糊涂。  

不过到底是经营过,羊家在河北还是有些相熟之人的,只不过经历了这么些年,变故颇多,慢慢少了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