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巡河(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平地,置合河县。”邵勋马鞭遥指山下的古老渡口,说道。  

渡口附近有三五艘船,一船能载十余人。  

榆柳环绕之下的渡口岸边,有几间小木屋,大概是船夫们的居所了。  

合河津位于今山西兴县西北数十里,蔚汾河入黄河处,故曰“合河”,乃古来黄河渡口之一。  

河西岸还有汉代城垣旧址,应该是守御渡口的城寨。  

这片断壁残垣似乎已经被利用起来。  

城外的丘陵上,牛羊成群。  

丘陵间的破碎小盆地内,种满了庄稼,绿意盎然。  

城头最高处,竖着一面“刘”字大旗,似乎有少许兵将守卫,却不知道是何人了。  

邵勋仔细盘算了下,若搜集四五十艘船,一次渡几百人过去,则如何?  

想想还是很难,这几百人不是一口气渡过去的,而是分批次,而且对岸有城寨,有驻军,在你立足未稳时,箭如雨下,骑兵再一冲,步兵跟上收尾,渡河之人基本就完蛋了。  

即便成功渡河,补给也是个难题。  

要不说自古以来乃至到后世热武器时代,登陆作战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呢。  

要是对岸没人防守就好了,那样大可以从容渡河,从容整顿部队,从容囤积资粮…  

合河津、合河县也会有人前来。  

汝南周氏最近被“酷吏”费立盯上了,而且没有凭空捏造罪名,周氏确确实实隐匿了土地,还暗中贿赂清丈田亩的学生兵。  

这事不算大,最后定下来汝南周氏参与隐瞒、贿赂的子弟斩刑,接受贿赂的学生兵及几位小吏亦斩。  

周氏迁移一部分族人及两千户庄客至合河县,觅地屯垦。  

蒲子郭氏、定胡贾氏、合河周氏,三家都是有名望的士族,底蕴不小。  

镇守边关之余,邵勋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招抚胡人,改变其风俗,慢慢同化之。  

人都是慕强的。胡人首领被列入虏姓后,有选官标准在那里,他们会下意识模仿、学习,向先进文明靠拢,渐渐被同化。  

反过来,如果你只是利用、蹂躏、压榨他们,对其不管不问,懒得出政策、花力气同化,那就是现在这个局面。  

用的时候给点钱,让他们上阵卖命。  

不用的时候像厌恶臭狗屎一样远离他们,这样怎能同化呢?  

折家在唐贞观年间迁居麟州,自称宇文氏后裔,后收服当地的羌人、党项部落,三百年下来,不断做唐朝的官,至唐末已完全汉化,五代、北宋时成为边防柱石之一。  

还是得主动插手。  

东汉、曹魏、西晋都喜欢把头埋在沙子里,国境线不断后撤,装作看不见,只满足于表面臣服——事实上臣服之际人家还不断烧杀抢掠汉人,但朝廷为了避免战争,懒得管,实在忍无可忍时出一次兵,打赢后没多少年,发现人家又往前推进了。  

如今杀是不可能杀完的,邵勋也在不断想办法,一点点拆除自汉以来的这颗大雷。  

在合河津逗留了数日,邵勋便准备回返了。  

临行之际,大宴远近酋豪,安抚其心,加深感情。  

至于更北边的渡口,他暂时不准备去,太危险了。  

那里已是拓跋鲜卑的地盘,带着一万多大军北上,容易引人误会,他暂时还没做好征讨拓跋氏的准备。  

拓跋鲜卑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国家。  

国主是大晋册封的“代郡公”,但在内部,建都城、置百官,国主甚至有御辇,并不是什么部落酋长。  

欲攻代国,还是得以倾国之力北伐,方能算稳。  

二十八日,大军自合河津东行,往秀容方向而去。  

这个时候,天空阴沉,雨水渐密,下个不停。  

去年的雨水就已严重偏多了,今年似乎更大!  

请:wap.xshuquge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