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暗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令人意外的是,比起平阳,河东要安定许多。  

或许,这与他们没有面临太过强大的军事压力有关吧。  

河东诸县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派出人员,给轵关及黾池前线输送粮草罢了。  

轵关离得近,且关后较为安全,故这项工作没那么难。  

黾池就危险多了。因此他们只把资粮器械送到陕县,剩下的让王弥自己想办法。反正他这几年不断分宅均田,还开垦了部分荒地,分配给流民们,手里掌握的人口不少,几不下五万,拉点壮丁健妇转输并没问题。  

乔豫抵达河东郡城安邑县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  

九月初的乡间静谧无比,甚至有些过于安静了。  

乔豫来到了安邑卫氏的老宅前,举目四望。  

这是一个暮气沉沉的家族。  

好些年前可能还是世家大族、北地著名豪门,但二十余年前的血雨腥风,让这个家族遭受重创——恰如当时的裴氏。  

但卫氏没裴氏运气好。  

裴氏靠女人翻身了。  

邵贼痴迷他的主母,对裴氏多有照拂,吸引了诸多裴氏子弟东奔,为他效力,甚至连族中耆老之一的裴康都当上了梁国三公。  

卫氏走差了一步。  

听闻当年卫玠因着妻子乐氏的关系,还和邵勋有过联系。不过到了最后,还是带着母亲南下江夏封地养老,没几年就死了——北人去了南方,真是太容易得病暴死了。  

卫玠之兄卫璪留在北方,先为散骑侍郎,后不忿王衍专权,以及邵勋这种身份低贱之人崛起,加之洛阳发不出俸禄,日子过得艰难,便辞官回了故乡安邑。  

刘聪听闻,征辟其出仕当官。卫璪也看不起匈奴人,认为安邑卫氏这种门第的人为匈奴效力,着实耻辱,还不如为邵勋当官呢,于是拒绝了。  

刘聪大怒,杀之。  

当然,也就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卫璪可死,卫氏不能灭。不然的话,裴氏、薛氏、柳氏以及依附他们的大大小小的土豪会感受到威胁。  

若无外敌就罢了,可偏偏有邵贼存在,这种时候万不能自乱阵脚。罪止于卫璪一身,无涉其他。  

卫氏也退让了一步,派了几个子弟出仕当官。  

说实话,这几个卫氏子真没什么才具。  

贾南风乱政之时,卫氏出色的子弟被一扫而空,只留下卫玠、卫璪这两个有点名气,他俩死后,河东卫氏明显出现人才断层了。  

推出来当官的子弟,乔豫都看不上,更别说去士人竞争更激烈的洛阳、汴梁当官了。  

这个家族算是完了,而今只能作为大汉的钱粮供给之所。  

乔豫看了一会后,围墙上已经有卫氏部曲探头探脑,于是他让随从上前叫门。  

片刻之后,自有人将其引入。  

大约半个时辰后,卫氏庄园后院的围墙边,一人钻狗洞而出,发足狂奔,先至不远处一守园人菜地,取了马,翻身而上之后,后半夜抵达安邑、闻喜交界处的一座卫氏庄园。  

核对身份之后,匆匆入内。  

“鼠奴,你怎么来了?可是有事?”正在园中待客的卫展长身而起,问道。  

“兄长,乔豫上门督办粮草、丁壮了,持的太守令。”鼠奴回道。  

“就他一人上门?”卫展眉头一皱,问道。  

“还有十余随从。府君的使者明日才会来。乔豫提前一晚过来,让府中稍作准备,明日一早就转输十万斛粮、二十万束干草至平阳。”  

“竟如此紧急?”卫展若有所思。  

说完,挥手让族弟离开,道:“晚些时分去找你。”  

鼠奴依言退去。  

客人坐在一旁,镇定自若地看着。  

河东卫氏,向称望族。  

曹魏时期,卫觊颇受重用。自此往后,这一支就成了主脉。  

但当时还没太过出名。  

卫觊子卫瓘颇有能力,让家族光大门楣,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诸子女皆婚对名族。  

长子娶阳夏何劭女。  

次子卫恒娶太原王浑女。  

三子卫岳娶河东裴楷女。  

卫瓘的女儿差点当惠帝皇后。若非贾充暗中操作,就没贾南风什么事了。  

卫瓘之后,孙辈卫璪被刘聪所杀,卫玠客死江南,这一支算是彻底没落了。  

卫展乃前彭城护军卫列之孙、广平令卫韶之子,从辈分上来算,应是卫瓘的族侄,与卫恒是一辈人,同时也是卫璪、卫玠的族叔。  

卫展有妹卫铄,就是大名鼎鼎的卫夫人,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嫁给了江夏李矩——非平阳李矩,他的出身还没资格娶卫氏女。  

如此煊赫的一个大家族,没想到一朝成空,竟要慢慢没落了。  

“道舒,卫氏子一在江夏,一在建邺,一在河东,散于各地开枝散叶,宗族无倾覆之忧。你既然北返,想必是有重振家门的决心的。”客人捋了捋胡须,道:“值此之际,就当奋起一搏,迟恐泯然众人矣。”  

卫展坐了下来,看向来客,道:“景思(裴宪)自幽州回返,想必已认定梁公了?”  

裴宪被这句话问着了,一时沉默无语。  

卫展被他这副样子逗笑了,道:“景思实在不是当说客的料。”  

裴宪闻言赧然。  

何止不是当说客的料,还不是当将领的料,更被人看作扫把星…  

投司马越,越败。  

奔江州华轶,轶死。  

再依附幽州王浚,浚复死——王浚前妻卫琇是卫瓘亲侄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