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巡视(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八三看书,晋末长剑!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但在外奔忙的人可真不少。  

尤其是平日里无所事事的士人老爷们,最近遭了老罪了,一直在外奔波。  

五月十九日,以考城幕府长史潘滔、司马裴邵为首的一群人抵达汴梁以北的仓垣,面见邵勋。  

邵勋正在巡视府兵的安置地。  

仓垣筑有城池,还不小,相传是仓颉所居之地。  

一千二百府兵已经到位,以三百人为一防,共四防,仓垣城为龙骧府驻地。  

因为来得比较晚,误了今年的农时,这群人在接手土地之后,也不急了,好好拾掇了一番,将撂荒足有两年的熟地重新清理,下个月再种一季短生长期的杂粮,有点收成就行。  

邵勋在一座农家小院内接见了潘滔等人。  

因为刚下过雨,地面比较泥泞,还有不少鸡屎鸭粪,臭烘烘的。但一群宽袍大袖的士人踩着木屐,乱哄哄地涌了过来。  

见邵勋坐在鸡窝前,逗着一只大黄狗,潘滔肃然起敬,赞道:“身处污秽而泰然自若,此谓君子之性。”  

扯几把蛋!邵勋心中暗暗吐槽,我只是觉得这里凉快罢了,毕竟头顶有棵大树。  

“阳仲,我知你来意。”邵勋笑道:“放心,兖州牧会开府的,暂治考城,稍后移治汴梁。不过——”  

亲兵们端来了几张胡床、坐榻,潘滔、裴邵、何遂、王、裴邈等老资格的僚佐坐了下来,其他人站在院中,默默聆听。  

“兖州牧幕府不会太大,故有些人或入大将军府,或入梁国,总之都有职差。”邵勋说道:“诸位为东海王殚精竭虑多年,我都看在眼里,不会忘了的,今后还有享用不尽的富贵,勿忧。”  

众人一听,稍稍松了口气。  

镇军大将军幕府被罢散后,有些人走了,但大部分人留了下来,就是为了继续跟随陈公,保有富贵。  

今日得到亲口应允,顿觉没白等。  

邵勋也有些感慨。  

他为鲁阳县侯的时候,官位都塞不满。  

士人或不看好他的前途,或鄙视他的出身,或灰心失望不愿出仕,总之没几个人愿意帮他。  

到了现在,他居然为幕僚太多而烦恼,要玩分流下岗了。  

回想过往,真是恍如一梦。  

“兖州诸郡国,一切照旧。”邵勋又道:“今年只有三件事。其一乃府兵及其部曲安置,其二继续力推两年三熟制,其三为汴梁营建。做好这三件事,尔等便有功,我亦不吝爵赏。”  

“遵命。”潘滔等人齐声应道。  

“阳仲。”邵勋看向潘滔,温言道:“卿当年为我出谋划策,以有今日。今年兖州幕府且为我好生打理,明年来汴梁帮我,御史大夫之职虚位以待。”  

潘滔心下狂喜,立刻回道:“谢明公。”  

御史大夫相当于司空,乃三公之一。  

但司空大部分时候是虚职,如果不录尚书事,权力其实不大。  

昔年曹操的魏国、今日陈公的梁国皆设御史大夫,就不仅仅是三公的事了,而是正儿八经地重组监察系统,权力非常之大。  

如果相国之位空缺的话,一般而言御史大夫递补是最顺理成章的。  

陈公没有让裴康、王衍、卢志等人出任梁国官员,宁可把他们塞进朝堂或大将军府,便可窥得其内心想法——梁国他的封国,不愿意与琅琊王氏、河东裴氏、范阳卢氏等老牌士族扯上关系。  

入梁国者,不是姻亲就是旧人,又或者是新提拔、存有知遇之恩的新人。  

不过,邵勋很快告诉他想错了——  

“清河崔遇为你佐贰之官,任御史中丞,六七月间就将来汴梁。”邵勋又道。  

崔遇出身清河东武城崔氏,乃王浚夫人崔氏的从兄——平州刺史崔毖则为崔氏的亲兄。  

听到邵勋这么说,潘滔立刻拱手应是。  

他知道,陈公这是在拉拢冀州冠族了,以梁国职官为跳板,将来直接过渡成朝官,确实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比起大将军府、龙骧将军府、沔北都督府,梁国的地域色彩或许不会太浓,毕竟这是个横跨大河南北的封国,拥有大梁、邺两座名城。  

随后众人又谈起了今年的春播事宜,以及地方上的民情。  

邵勋让他们秋收完毕后,在诸郡催播越冬小麦,确保明年五月时有粮食收获,九月间再收一季杂粮,尽可能增加粮食储备。  

另外,随他南下的诸部胡人超过三万五千口,亦需调拨粮草接济。  

入冬之后,趁着今年不打仗,把黄河大堤修缮一下。  

总之一堆事,都是战争时期无暇顾及的积欠事务,抓紧时间料理了。  

巡视完仓垣后,邵勋又来到了汴梁以南的逢泽。  

逢泽自北向南,纵贯浚仪、开封(原荥阳开封)、尉氏三县,水域辽阔,景色壮美。  

五月二十三日,邵勋乘船航行于逢泽之上,一边巡视,一边带着家人游玩。  

裴妃也来了,带着儿子。  

她先后为邵勋生下两个孩子。  

大儿子邵勖(小名念柳)今年五岁了。  

二儿子二月初出生,还不到四個月,留在考城,由乳娘照看。  

在看到满船的莺莺燕燕时,裴灵雁用略带责备的眼神看着邵勋。  

想当年,邵勋玩女人还向裴妃汇报、销账呢,现在翅膀硬了,一堆妖艳贱货往他身边凑。幸好他被身边这群女人给养刁了胃口,寻常女人压根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