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劝降与府兵(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个地方豪强,先祖华歆也就在县中当个小吏,也亏得当时治学风气不错,先祖得以拜名师,以为进身之阶。  

刘耽其实没有说错,世道变幻,谁说得准呢?  

裴家若无先祖讨李傕、郭汜时的功劳,能成为望族吗?  

“夫君。”华苕叹道:“我一个妇道人家,本不该说些什么,但时局若此,固守成规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再者,方才有仆役来报,何遂、刘畴二人回来了,正在城外庄园置宴,遍邀彭城冠族。”  

“什么?”荀组一惊。  

这两人都曾是司马越的幕僚,一为王府主簿,一为幕府左长史。  

何遂便罢了,东海小姓何氏子弟罢了,若无东海国人身份,未必能登上高位。  

但刘畴出身彭城刘氏,乃本地士族,人脉深厚。他一回来,事情可能就要起变化了。  

“都邀请了什么人?”荀组问道。  

刘耽亦看向表姐。  

华苕说道:“都请了。尤其是有些掌兵的豪强…”  

荀组一下子坐不住了。  

“泰章,还犹豫什么?”刘耽脸上满是凝重之色,只听他说道:“昔年刘畴带着东海兵守宫城,邵勋一见面就将其收编。考城幕府的东海兵,本护卫太妃及嗣王,邵勋一至,尽皆拜倒。虽说东海是东海,彭城是彭城,并不相干,但到底都是徐州属郡,有些事很难说的啊。”  

荀组愣愣地站了许久,始终说不出那个“降”字。  

“夫君!”华苕担忧地看着他。  

“泰章,别犹豫了!”刘耽劝道:“邵勋才多少兵、多少官,他没法管治所有郡县的,这天下不还得靠我们替他撑着?昔年曹孟德何其雄武,大业功成之后,围在他身边的七成是汉旧族,还有机会的。”  

荀组听了这句话,长叹一声,道:“罢了,遣人与郗道徽接洽吧。”  

刘耽松了口气。  

劝降彭城这事,他是明白无误的功劳。或许要和其他人分,但功就是功。  

待会闲下来,得写封信给陈公。  

许昌景福宫旧址,邵勋刚刚巡视完夏播,便接到了徐州快马送来的信件。  

“荀泰章老矣,回家歇着吧。”看完之后,他把信递给了左长史裴康,说道。  

裴康也老了,而且刚刚经历了大病,精气神远不如之前。  

接过信看完后,叹道:“一念之差,以至于此。”  

邵勋抬头看向不远处正在行军的兵士。  

高平府兵三千六百人、东平府兵一千二百人、濮阳府兵一千二百人、洛南襄城府兵两千四百人,总计八千四百壮士。  

如果算上各自携带的一名部曲的话,则有近一万七千之众。  

“此兵雄壮否?”邵勋问道。  

裴康眯着眼睛看了下。  

这些兵其实看起来很杂乱。  

杂乱的原因是器械、甲胄不一,不像经制之军的样子,更像是流寇——流寇的一大典型特征就是服色不一,器械五花八门,乱糟糟的。  

但他们绝对不是流寇,裴康这点眼力还是有的。  

高平府兵是陈公的老部下了,多为牙门军将士,久经战阵。  

东平、濮阳府兵以前许昌世兵为主,打过匈奴,但战斗力却要比高平府兵差上一截。  

最威武的还是洛南府兵,不管用什么武器,每个人都带着一柄重剑、一具弩机。  

这是真正的老兵,还是厮杀十年之久的那种,战力相当强横。  

“这兵——”裴康还没说完话,前方已奔来数十骑。  

这些人在三十步外下马,然后步行而前,拜倒于地,齐声高呼道:“拜见明公。”  

邵勋举步向前,道:“都起来吧。”  

“遵命。”众人纷纷起身。  

部曲督站在前面,部曲将、部曲长史、别部司马等站在后面。  

整整七个龙骧府(亦称七督)府兵军官,皆在此间了。  

“许猛。”邵勋指着一个头戴貂蝉冠、五大三粗的汉子,喊道。  

“末将在!”颍桥龙骧府部曲督许猛大声应道,神色间有些激动。  

当年,就是陈公亲手把官印交到他手上,让他从一个落魄贼匪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官人。  

“你是襄城府兵吧?”邵勋问道。  

“末将家在襄城郡襄城县颍桥防。”  

“哦,襄城、颍川之间。”邵勋笑道:“平日里都做些什么?”  

“农忙时帮衬着家里,干些农活。闲时锤炼技艺。”  

“过得如何?”  

“能吃饱饭,还有羊肉吃。”  

邵勋大笑,道:“可有人欺辱?”  

“没有。”许猛答道:“纵有,也被打跑了。”  

“哦?真打过?”邵勋惊讶道。  

乡间斗殴之类的小事,龙骧将军幕府当然不至于报给他。  

“去岁颍水不丰,灌田颇难。颍阴那边有人过来抢水,儿郎们带上甲仗,直接把人干跑了。”许猛自豪地说道。  

他是真的自豪。  

颍阴是荀氏老巢,即便是该县的地方豪强,也跟荀家脱不开关系。  

争水这种事,以往谁争得过荀家?但府兵集结起来,就是把他们干跑了,这绝对是襄城、颍阴两县的轰动性新闻。  

地方上出现了一支有组织、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他们厮杀经验丰富,装具精良,配合默契,不少人还有战马,些许庄客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壮哉!”邵勋赞道。  

“此皆明公之功。”许猛说道。  

这句话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