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灭南燕之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袭敌人守御空虚的后方,动摇其战意,迫使其撤退,然后赶在屁股后面追击,战果应该是追杀了几千人,不大。  

慕容超看起来是个大傻逼…  

把所有兵力带到前方去围攻刘裕的车营,还他妈派重骑兵冲。  

临朐留守兵力寡弱,被刘裕袭取——“向弥贯甲先登,燕兵莫不披靡,日落陷城,斩其牙旗”,从中午(日向昃)计议派奇兵偷袭开始,到绕路赶至临朐城下,然后日落前攻破,也就小半天的工夫,这是此战转折点。  

这一战的结果是慕容超一路转进回了都城广固。  

九万南燕军应该没有全军覆没,撤回去几万人不难,但什么士气就很难说了,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应该没有回广固,或者说没有全部回去,士气太低落了。  

第三战:广固之战。  

临朐之战结束后第二天,刘裕军就抵达了广固,但这会来的应该是先锋。  

主力抵达后,几乎没费什么事,就攻克了广固外城,包围内城。  

内城较小,容易坚守。  

刘裕采取围困战术,“于是设长围守之,围高三丈,外穿三重堑”,同时派人收割野外成熟的粮食,通知南方不用再转运粮草了,另打制攻城器械,反复进攻,几个月后将内城攻克。  

至此,南燕灭亡,前后大半年而已。  

总结:  

南燕实力确实不强,但好歹能拉出来九万步骑进行野战,且有“铁骑万余”,轻骑兵则更多,又是本土作战,补给方便。  

刘裕10-11万军队,核心是三万精锐步兵,统率几千轻骑兵外加有一定野战能力的杂兵,深入敌境,破城灭国。  

南燕战略应对错误。  

舍不得“铲除青苗”,做不到坚壁清野。  

还把刘裕放到了大岘关内,以为空旷的平原上骑兵占据绝对优势,可以轻松取胜,结果闹到派重骑兵冲击车阵这种笑话,失败在所难免。  

其实,从头到尾慕容超的表现都非常急躁。  

刘裕也不是非走大岘关不可,慕容超力主把他放进来,确实是错误,但不是致命错误。  

两军在弥河第一次交战,公孙五楼“数千骑”败退,尤其是骑兵正面厮杀被打败,对他们的震撼应该比较大。  

鲜卑骑兵居然打不过江东骑兵,那么预想中的优势还存在吗?  

这时候就有点急了。  

在临朐以南发现进军中的刘裕主力后,派铁骑“前后交至”,然后还让他们向车阵步兵冲锋,就是急躁的表现之一。  

发现冲不动后,又督促前军车轮战围攻,这还不够,慕容超亲自带五万人出临朐,加入围攻行列,更是急躁中的急躁。  

于是战机出现了,临朐空虚,被刘裕派人袭取,辎重尽失,被迫撤退。  

慕容超这时候表现极其不合格,作为皇帝、统帅,撤退时“单骑出奔”,引发人心动荡。  

这一战结束,南燕基本就剩苟延残喘了。  

慕容超逃回广固后,兵力不足,士气低落,难以守御外城——广固是曹嶷营建的——于是很快被攻克,退守内城苟了几個月,还是没了。  

最后说说本书邵勋和石勒之战。  

其实步兵进攻骑兵优势的一方,核心要点是一样的:保障后勤通畅。  

刘裕三十里筑一城,囤积资粮,就是为了后勤。  

这个消耗是十分巨大的,而且也很关键,可以说保不住后勤线,一切成空。  

主角比刘裕更方便,因为有白沟水系运粮,让骑兵难以抄掠,安全许多。  

但也不是没有空子可钻,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有时候会有短距离的陆上运输,这个可以攻击。  

船队中途停靠的时候,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但就算你抓住这些机会,你还是做不到完全截断这条粮道——注意,是“完全截断”。  

一般而言,大军出动,会随军携带至少一个月所需的粮草,有的甚至囤积足够三个月的粮草后,才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  

所以,不是你截断粮道后,人家就立即断炊的,但会引得他们军心动荡,并且试图重新打通粮道。  

很显然,石勒没法截断白沟水,那就注定他只能在粮道上制造麻烦,不能产生致命威胁。  

刘裕在获得南燕地里成熟的粮食后,已经不需要粮道了,他甚至派人通知南方停止转运,“就食齐土”。  

主角时空马上八月,粟麦成熟,随意收割,也不存在粮道制约了。  

另外,历史上今年河北粮食匮乏,襄国一升粮值银一两。  

这两年也没有什么灾害,应该就是打仗打多了,消耗大,导致不事生产的城市粮价畸形上涨。  

所以石勒没什么余粮。  

他利速战,不利久持。  

在主角攻克长乐后,石勒返回了邺城,于是派冀保在安阳阻击一下,给他时间征发更多的士兵,筹集更多的钱粮。  

于是最终战场定在邺城。  

这里额外说一句,很多人不考虑后勤就算了,属于老生常谈,毕竟起点大部分写历史战争的作者也不考虑后勤,但连士气也不考虑就很奇怪了。  

夫战,勇气也。  

没有士气,大头兵们告诉你什么叫一触即溃。  

临朐之战,南燕是进攻方,辎重一丢,慕容超士气清零,单骑出奔,然后将士士气清零,招致大败。  

其实刘裕攻克广固后,南燕大军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铁骑仍然众多,但为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