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蚕桑与河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欲种桑树,需择美桑。”和煦的阳光下,一群衣红穿绿的女眷围在庾文君身旁,仔细听她讲着。  

庾文君微微有些紧张。  

这几天她背了好久,确保不会出差错,但事到临头,难免紧张。  

殷氏悄悄递上一根桑枝,缓了一下。  

庾文君收拾心情,继续说道:“此枝剪去两头,唯取中间一截,以其子较大,种之则其干强实,其叶肥厚。取出种子种下后,即待其出苗。”  

说罢,便带着女眷们来到一处刚刚清理出来的废弃园落内,道:“种子已备好,这样种下即可。”  

两名上了点年纪的妇人接过庾文君手里的桑子,示范种下后,让众人围观。  

其实吧,邵勋这个幕府没那么不接地气。  

不少草根出身的军官们的家人,多多少少种过桑树,对此比较了解。  

但主母在示范呢,你再懂也得憋着,不能当面拆台啊。  

当然,不懂的还是占大多数。  

尤其是士族将佐们的妻女,站在那里说说笑笑,不当回事。  

笑话!种桑养蚕这种事,朝廷年年讲,甚至皇后躬蚕礼,但谁真的当回事了?这种庶务,自然有庄客家的婆娘去干,怎么可能让她们沾手?  

不过,庾夫人似乎是来真的?  

“肃静。”荀氏站了出来,小小的脸上已有几分厉色,只听她说道:“夫人方才讲了如何选取良种,后又讲了下种之法。尔等好好看着、听着,勿得喧哗。回去之后,你等每人都要种一园,时时打理。”  

此话一出,众人总算安静了下来。至于她们内心怎么想的,就没人知道了。  

庾文君感激地看了一眼小姐妹,继续说道:“出苗之后,尽起所种之苗,将干削掉,只留根。每三根合作一株,若品字样,紧缚一竹筒底下栽种。日久之后,竹筒朽腐,三根会为一根,易长大矣。此谓育苗。”  

“先种桑子,再育苗,来年正月中移栽至田中…”  

断断续续的“讲课”一直持续到中午才结束,女眷们领了桑子,纷纷离去。  

待过几日,她们还要过来一趟,到蚕室中观摩一番。  

“累了吧?”邵勋刚刚整理完蚕室,问道。  

“种桑好麻烦。”庾文君叹道。  

“要怪就怪老天爷。”邵勋一边擦拭着神像,一边说道:“先是大旱,把桑林折腾得差不多了。第二年再来个蝗灾,把残存的桑树也给弄没了。至此,原本桑林蔚然成风的河南充斥着外地来的绢帛。本地桑树十不存一,殊为可惜。为夫给军士发赏,就感绢帛颇为不足,经常要用粮食冲抵。”  

之前周馥在寿春时曾上奏天子,扬、江、湘、荆四州各调绢十四万匹,总计五十六万,充作天子迁都寿春时的首批花费。  

先不管周馥有没有这个能力让这四個州出血,单就他这份奏折而言,足见江南的蚕桑产业没在连续两年的创世纪灾害中遭受重创,规模维持得很不错。  

与他们一比,河南、河北就太苦逼了,更别说关中了。  

邵勋想恢复豫州的蚕桑业,竟然要从下种、育苗开始,真的太难了。  

但这些事今年不做,明年也要做,明年不做,后面还是逃不掉。  

有些事,总要起头,有些成果,需要时间来累积。  

这是一个在一年前还白骨蔽野、饥荒遍地,连牛马毛都被啃噬殆尽,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的地方,恢复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我会带着她们好好弄的。”庾文君直接扑到了邵勋怀里,道:“我们都这么做了,诸县乡的士民应该也会效仿吧?”  

“当然了。”邵勋亲了亲她的额头,道:“好了,坐那歇息会吧。”  

小姑娘太黏人了。  

走到哪里,都要挽着他的手,没人的地方,就要抱着他。  

每次出门回来,远远就扑进他怀里。  

成婚不过两个月,脸上的稚气慢慢褪去,竟然浇灌出了一点妇人风情。  

这个黏人精,越来越喜欢了。  

不过,家里另外两位姬妾似乎有意见了。  

大妇就能独霸奶源吗?  

“夫君在做什么?”庾文君坐下后,好奇地问道。  

“这是蚕神,置于蚕室之内,时时祭拜,听闻可令蚕桑百倍。”邵勋说道。  

“有百倍那么多?”庾文君笑道。  

“信则有,不信则无。”邵勋说道:“待缫得蚕丝,织几匹布,给娘子做件新衣裳。若有余料,说不定还能给我们的孩儿再做一身。”  

庾文君害羞得低下头去。  

她之所以霸着夫君不放,不还是想早日诞下一男半女?但夫君总担心她的身体,到最后…  

“好了,神像安好了。”邵勋拍了拍手,道:“劝课农桑,此谓王霸之本。此事干不好,万事休矣。”  

相对平静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三月底。  

这一日,左司马陈有根、右司马羊忱相继前来奏事。  

83最新地址“今日朝中议者两事。”羊忱说道:“其一乃攻新安王弥,其二则为守御孟津三渚之事。”  

邵勋听完,又看向陈有根。  

“明公,这两处让洛阳很难受。”陈有根说道:“新安占着汉函谷关的位置,离洛阳太近了,须臾可至,不拆掉那鸟城,确实难受得紧。”  

“禁军不过两三万军卒,如何打得下新安?”邵勋说道:“攻城之战,最为惨烈,便是把精兵强将打光了,也不一定拿得下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