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下南北朝骑兵(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说不定还是公孙瓒的残兵——“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  

至于刘备有没有能力为这些人打制装备,让他们成为强大的冲击骑兵,那就很难说了,至少当时不行。  

(三)西晋时期司马氏篡魏后,针对曹魏时期的政策,来了一次“拨乱反正”。  

幽州突骑的编制被恢复了,曰“幽州突骑督”,并全面具装化。  

晋书中直接记载帝王出行:次骑十队,队各五十匹。将一人,持幢一人,鞉一人,并骑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并骑在后,羽林骑督、幽州突骑督分领之。  

在那個时候,幽州突骑督并非单独成军,而是分属五部,一部250人,总共1250具装甲骑。  

而且,西晋也不忌讳从幽州招兵。  

幽州突骑督的主要兵员以幽州的汉、鲜卑、乌桓为主,至西晋末年,鲜卑人已成为主流。  

(四)东晋时期或许有读者奇怪,东晋和北朝打,经常骑兵对冲,哪来的?  

如果说南方找一找,还是可以开辟不少养马地的话,那么骑战传统哪来的?  

没有骑战传统,熟悉骑战的群众基础就不大,想招募优秀的骑兵难上加难。  

其实很简单。  

刘秀开国时,将幽州突骑的家人南迁,一部分人在洛阳,一部分分散安置到南阳、颍川。  

偶尔补充禁军、黎阳营突骑编制时,也会从这两个地方选人。  

本书中曾经提到颍川、南阳有人向邵贼买马,当时没人觉得奇怪吗?  

书里提到颍川士族凑了多少骑兵,荀畯第一次见邵贼也带了不少骑兵,就没人提及颍川士族为啥能整这么多骑兵吗?  

其实这就是原因。  

南朝大名鼎鼎的淮颍突骑来源就是这些地方。  

衣冠南渡之时,颍川、南阳及附近郡国的士族南下,带走了大量私兵部曲,这些人是有一定的骑兵传统的,因为他们都算是刘秀迁过来的幽州突骑后裔。  

但淮颍突骑在东晋时期战斗力没那么强,无法和正牌幽州突骑相比。  

刘裕就不是很满意,攻灭南燕后,大量收编鲜卑骑兵,组建“鲜卑虎斑突骑”。  

石勒灭王浚的时候,曾经骂他:“君位冠元台,爵列上公,据幽都骁悍之国,跨全燕突骑之乡,手握强兵,坐观京师倾覆,不救天子,而欲自尊。”  

看吧,石勒都知道幽州突骑的名声。  

但中央禁军的突骑都以鲜卑居多了,幽州突骑这时候徒有虚名罢了,或许——这里的幽州突骑,主要指的是到幽州境内生活的鲜卑人吧。  

东晋后半段,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具装甲骑开始大发展的年代。  

因为胡人建立的政权,天生有骑兵优势。  

另外一点就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到刘汉、前赵、后赵及鲜卑诸燕,步兵都很菜,往往被骑兵一冲就完蛋,实在硬一点的,上具装甲骑也能给你冲散。  

慕容德进攻青徐时,对辟闾浑夸口:“都督元戎一十二万,皆乌桓突骑,三河猛士。”  

这话肯定是夸张了,但慕容德一个鲜卑后燕残余势力,手下也有一堆具装甲骑,足见当时非常流行。  

鲜卑人是非常喜欢具装甲骑的。在没进入中原时期,王浚就曾以大量马铠酬谢他们。  

也就是说,八王之乱时期,段部鲜卑就已经能组建数百、一两千具装甲骑了。  

整个十六国时期,具装甲骑的数量逐渐增加,铠甲越来越厚,马槊越来越粗,简直跟军备竞赛一样。  

到南北朝时,具装甲骑达到了巅峰,成为当之无愧的军中核心。  

以北朝为例,本部落骑兵当具装甲骑,其他部落的当轻骑兵或步兵。  

450年,元嘉北伐,柳元景、薛安都攻弘农,大败北魏具装骑兵,还俘虏了两千多步兵,本来要杀的,后来这些人哭诉:“以骑蹙步,未战先死。”  

即北魏用具装甲骑督战,逼迫步兵送死。  

当时北魏军队的构成是什么样的呢?拓跋鲜卑的“沙漠之突骑”,外加其他胡汉百姓组成的“咸夏之劲卒”。  

与具装甲骑地位相匹配的是,马槊越来越变态。  

陈留公拓跋虔的马槊就以尺寸长、份量重而闻名,“槊大称异”。  

拓跋虔曾经把他的槊顿在地上,敌兵拔不出来。  

南北朝后期,贺拔胜追击高欢,因为槊太重,必须双手持,故没带弓箭,让高欢跑了,后悔不已。  

萧梁时,少府造两刃槊,长5.88米,直径超过0.1米。  

羊侃“执槊上马,左右刺击,特尽其妙”。  

这个槊还有个折树槊的美誉,即羊侃策马舞槊的时候,威势太过惊人,别人吓得爬上了树,因为人太多了,把树枝折断。  

为什么要搞这么变态的马槊?  

因为具装甲骑的马越来越高大,甲越来越厚,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这也是具装甲骑辉煌的顶点了。  

后来,在战争中,人们发现,适当减轻一下铠甲的重量,减轻马槊的重量,提高机动性,比纯粹叠甲更好一些。  

任何事情,都有个平衡点。  

原来搞得太极端了,不可取。  

这从薛安都一次战斗中可以体现出来。  

北魏“纵突骑,众患之”,薛安都把铠甲脱下,提升机动力,然后把北魏那些铁罐头耍得团团转。  

不过这时候还只是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