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遣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又回到了御辇旁。  

恰在这时,他听到天子在传旨:“…朕以前还可怜这些人,以为他们皆是赤子,没成想是这般狼心狗肺之辈。先前荆、豫二州上疏,请送流民归乡,王夷甫极力反对,庾子据、刘长升也不太同意,朕便犹豫了。哼,看来还是对他们太好了。传朕旨意,诸州郡长吏,速速出兵,将流民遣还乡里,严加看管,不得有误!”  

“…什么恐生事端?朕乃天子,口含天宪,言出法随。这事说什么也要办了,卿拟完诏书就发往中书省、尚书台。其他事朕都依着他们,从来没说什么,如果这事还要反对,哼!”  

“…就这么办吧,勿要迟疑。”  

苗愿默默听着。  

不一会儿,却见中书舍人拟完诏书,用印之后,很快便有属吏将其带走。  

苗愿叹了口气。  

他能理解天子,被当面辱骂,是人都受不了,更别说是在如今这个敏感时刻了。  

太康年间你这么说,没几个人会相信。  

永嘉年间这么说,可就有诅咒的味道了。  

天子的这种反应,恰恰证明他心里很怕。  

苗愿有点担心了。  

最近一段时日,天子多次召见他,赏赐了不少财物。  

老实说,他是有点动心的。但一想到之前那批封侯后又被东海王清洗斥退的禁军将校,他的心又冷了下来。  

跟着天子干,有前途吗?这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不少人动心了,左卫、右卫、骁骑军都有。  

人各有志,没得办法,随他去了。  

天子愤怒之下发出的诏命很快传到了尚书台。  

此时没有尚书令,左仆射就是尚书系统的最高官员,刘暾正在上直,看到之后,微微有些皱眉。  

于是他问道:“天子不是去芒山登高了吗,怎么又关心起居民、流民之争了?”  

递交旨意过来的令史轻声答道:“大驾北行,出大夏门后遇流民冲撞,龙颜大怒,下令遣还流民,诸州有司着即办理,不得有误。”  

刘暾沉吟了一会。  

新蔡王司马确、荆州都督山简、刺史王澄曾先后上疏,痛陈流民之害,请求诏遣乡里。  

刘暾有些犹豫。  

庾珉则不是很赞同,认为流民们不愿回乡,且靡费甚多,没有必要。  

王衍则极力反对,认为会生出事端。听闻他还写信痛骂了王澄一顿,令其改弦更张,反对遣还流民,并拨出钱粮安置,勿令流民生乱。  

刘暾理解王衍的想法。  

夷甫不想看到任何一个地方生乱,盖因一乱就会靡费钱粮,收不到赋税,让他很难办。  

想到此处,他笑了笑,王夷甫被钱粮之事折磨到现在,不知道会折寿几何。  

不过,也正因为他能弄来钱粮,在朝中的地位十分超然,任谁都要给几分面子。  

凡事有利有弊啊。  

“匈奴已退,这点小事就没必要硬顶天子了。”刘暾轻笑一声,道:“交给中书吧,请其起草诏书。”  

天子口头或由身边近臣起草的诏书,并非正式旨意,需得有中书省正式起诏,走一圈流程后,方能正式生效。  

以上是正常情况,非正常情况就不一定了。  

比如先帝“远征”邺城之时,大军溃败,他只能口头传谕或由跟在身边的随便哪个大臣草拟诏书发出去——有时候甚至连写诏书的纸或绢帛都没有。  

事实上,此时这条规矩并没有那么严格。  

真正严格遵守流程要到隋唐时期了,尚书、中书、门下各司其职,对政事堂宰相们负责。  

中书起草诏书,门下审核批驳,尚书省下辖的六部具体执行,御史负责监察。  

如果天子的旨意没有在三省走流程,那就是挑战宰相的权威,属于严重违规,理论上宰相可以直接顶回去,而且制度允许、支持他这么做——简而言之,六部是对宰相负责,而不是明清时对皇帝负责。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君权与相权的博弈十分复杂,有时候君权压倒相权,有时候相权压倒君权,完全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尚书左仆射刘暾觉得没必要在这种小事上与天子为难,惹得他不高兴,然后在其他“大事”上唱反调。  

他相信中书、门下也是同样的看法。  

遣还流民罢了,多大的事!  

如今他有更重要的事要操心。  

朝中吵了半个月,始终没能定下南中郎将邵勋的罪,这让天子很不高兴,更让他心中惊惧。  

不知不觉间,邵勋在朝中居然有如此多的“党羽”。  

参预机密大政的侍中庾珉为他说话。  

尚书台这边,刘暾也为邵勋说过话。  

太尉王衍在朝中故旧甚多,联起手来和稀泥,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或许,天子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一个出身低贱的兵家子,怎么就这么能折腾?以至于他贵为天下之主,都治不了他的罪。  

这朝廷到底是谁家的?  

“唉。”刘暾重重地叹了口气。  

朝廷当然是司马家的,但我们也不想让朝廷散架啊。  

匈奴磨刀霍霍,随时南下,用人之际,别乱来好不好?  

相忍为国,这是邵勋经常说的话,刘暾深以为然。  

谁还没点毛病?  

谁还没点错处?  

若太平时节,刘暾觉得邵勋此举形同谋反,当治罪。  

但今时不同往日,因为“一点小事”,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