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 涧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边熹微之时,营地内已满是饭香。  

去年的陈粟早就吃完,现在随军携带的是檀山、金门、云中三坞废了老大劲才磨好的面。  

许是知道今天有大战,辅兵们做了蒸饼。  

蒸饼要用猪膏做才香。但出征在外,哪有这个条件?拿马膏凑合凑合得了。  

当然,马儿一般比较精瘦,脂肪极少。两百匹死马也没刮出多少油,凑合凑合,让大伙闻一闻香气得了。  

一人两个蒸饼、一碗肉汤,外加一点咸菜,每个人都吃得很欢。  

王阐左右巡视,看着辅兵们将一筐又一筐做好的蒸饼送到战兵手里后,方才坐了下来,吃一口蒸饼,就一口咸菜。  

大战在即,他却已经感受不到什么紧张情绪了。  

麻木了,真的。  

搁几年前在河北军中时,在野地里被骑兵包围着乱窜,简直难以想象。  

终大晋一朝,好像也就马隆做到过。  

鲁阳县公重复了马西平的壮举,还不止一次。  

银枪军也真的是好兵,最长的已服役五六年了,见仗无数。  

一杆最普通的长枪,当你千锤百炼之时,它就已经不普通了。  

握在手里仿佛生命一般,脚步一跨,腋窝、膝盖、脖颈、面门,哪里铠甲遮护不到,它就能钻到哪里,快如闪电。  

有些银枪军老兵,耍长枪之时甚至会卖弄破绽,还有高举过顶刺杀这种非常复杂的弄险招数。  

他们还会射箭。  

近距离时,射满一壶三十支箭不成问题。  

稍远之时,射個十几支也不在话下。  

阵战之时,拉满了射个三五箭,然后提着长枪就厮杀,对他们而言已是寻常。  

有银枪军在,什么忠武军、义从军才能听话。  

他们是邵氏的基石,压箱底的武力。  

今日最能打的四五千银枪军尽集于此,还有五百陷阵府兵、千余骁骑,欲与是他们数倍的贼众决战,豪情壮志若此,王阐觉得死而无憾了。  

今日就算死了,爷们也是堂堂正正与数倍贼军厮杀时战死的,干他娘的!  

“咚咚咚…”第一通鼓响起。  

辅兵们立刻开始了行动,几辆空了的运粮车首先被他们拉拽到了河边。  

齐声呼喝之下,直接将粮车拖入河床之中。大旱之年,冬日水浅,涧水竟不能将其完全淹没。  

很快,第二辆车被拖曳了过来…  

另有一些辅兵将空了的粮袋填满沙土,然后放在车厢内部,稳固其位置。  

对面的匈奴游骑看得目瞪口呆。  

他们昨日还在寻思,涧水虽然不宽,也不深,但在他们的注视之下,不是那么容易造浮桥的。  

而且浮桥狭窄,一次过不了多少人,届时他们有很多办法堵截,纵骑冲锋、围着攒射等等,定教晋人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  

十几架弩车被喊着号子的辅兵们搬到了河岸边。  

对岸的匈奴骑兵仿佛看到了瘟神一般,慌忙拨转马首远去。  

辅兵们轻蔑地看了他们一眼,哈哈大笑。  

“呜——”角声响起。  

数十杆粗大的弩矢被射向对岸,一些未来得及离开的匈奴骑兵人仰马翻。  

有人运气好,只是马被弩矢洞穿了,人摔落之后,还能离开。  

有人就没那么好运气了,直接被带飞了出去。而他们的惨状,让更多的匈奴骑兵打马离开,到远处列阵。  

一辆辆运粮车被填入河床。  

车厢内部实以沙袋土囊,水流又不大,因此稳固得很,没有被冲散之虞。  

很快,涧水直接被截断了大半,下游的水一下子浅了,很多地方直接裸露出了河床。  

更多的沙袋被搬了过来,还有门板、木头、芦苇等,有什么用什么,直接往河床里铺。  

“咚咚咚…”第二通鼓响起。  

披挂整齐的金三带着银枪军第一幢六百人涉渡而过。  

紧随其后的是常粲带的五百府兵。  

千余甲士趟着没过脚踝的积水,快速通过,至河东岸列阵。  

“嘚嘚…”密集的马蹄声响起,匈奴人不能再等了,焦急万分的他们直接纵马冲锋,试图将刚刚过河的这批人给赶下去。  

千余步兵列了个倒v字。  

外侧大盾、长枪竖起。  

里侧士兵来了一次弓弩齐射。  

伤亡在骑兵冲锋过程中就产生了。  

骑士落马倒还没什么,最麻烦的是战马中了箭矢,形成了障碍,让后续骑兵慌忙绕行,整个队列变得有点散。  

按理来说,匈奴骑兵不该硬冲的,骑弓如何与步弓、弩对射?  

冲锋的过程中,还没进入骑弓射程呢,就已经让人“白嫖”了一轮箭矢。  

但他们没有办法。  

让人顺顺利利过河并建立了前出阵地,将领们回去后还能活?只能拼了。  

进入骑弓射程后,匈奴骑兵从中间分成两批,各自绕着晋军步卒射箭。  

箭矢破空而至,部分落在前排高高举起的大盾上,部分落入阵中,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铁铠的防护能力还是很强的,除了极少数倒霉鬼被射中没有遮护的部位,发出闷哼痛叫之外,大部分箭矢被兜盔、胸甲所阻。  

晋军的还击很快到来。  

弩的射速太慢了,银枪军的步兵们又来了一次齐射。  

几近四百张步弓射出的箭矢远远落在匈奴骑兵之中,即便散得已经很开了,而且在快速移动中,但惨叫声依然不绝于耳,落马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