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把他留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八月最后一天,攻城战还在继续,而且愈发急促、惨烈了,仿佛要把人打光一样。  

野外已经抓不到丁壮了。  

能攻破的堡壁,已经尽数攻破。  

攻不破的,人家也送了一些钱粮、丁壮过来,再索要就不合适了,人家也会反抗。  

王弥手头还有两万四千余人,其中万人乃“老兵”,从大阳带过来的。剩下万余人都是弘农丁壮,对王弥来说,他们就是消耗品。  

数日攻城战,得精壮三千,今日又得千人。此四千众,现在也被王弥看作老兵了,算是自己人。  

这些人暂时还打不了什么大仗,得像熬鹰一样熬一熬,令其归心。然后再带着他们享受点好处,比如奸淫掳掠什么的,或者赏赐几番财物,才能真正成为自己人。  

王弥派了一千老兵,带着这些“老兵”经浢津渡口及浮桥过河。  

浢津,位于弘农县西北三里,与陕县旁边的茅津一样,乃大河津渡之要——西边还有个潼津,后来移到河东境内,名“风陵渡”。  

弘农与河东之间,就这三处最方便渡河。  

邵勋占了茅津,刘聪、王弥占着浢津,西边的潼津没人管。  

刘聪、王弥现在如果退却,可经浢津过河。  

从此向北,能抵达后世的芮城,然后过中条山陉道,抵达涑水流域——今运城永济一带。  

现在的问题是,要不要就此过河撤走?  

王弥有点纠结,既想就此过河,返回河东,待汇合大军之后,再重新夺回大阳——他是真的有点怕了。  

同时,王弥也想现在就东进,收复陕县,将邵贼堵在大阳。  

就算最终没能留下他,让邵贼向东经轵关陉窜入河内,至少也能留下一部分,让他吃个教训。  

我单独是对付不了你,但天子正在集结大军,数万骑将你包围,你还能插翅飞走不成?  

与王弥相比,刘聪则更想把邵贼留住。  

仗打到现在,他已经有点上头了。  

垣延先是诈降,把他气得七窍生烟。随后,又派人挑着他的兜盔、战衣,四处宣扬,更让他热血上涌。如今邵勋又北攻大阳,破王桑,大大打了他的脸。  

如此种种,你告诉我怎么忍?  

他知道,刘曜、刘景已经在平阳、河东召集兵马,各部落之兵纷纷汇集而来,现已有三四万骑。  

大司空呼延翼则在聚集步卒,以能征善战之禁军虎贲左右卫、羽林左右卫、骁骑、越骑、射声、强弩等军为骨干,辅以部落兵、汉军,现在也有了七八万人。  

这些人压上去,邵勋必无幸理。但问题是,这样打赢了,与他刘聪有什么关系?  

他想现在就赢,凭借他手中的七千余骑兵,以及王弥的两万多步兵。这样打赢了,才能一雪前耻。不然的话,心中总是不太舒服。  

所以,他很快做出了决定。  

垣延此贼,暂先放他一马,留步骑万人监视就行了。  

若他敢出城,那求之不得,正好将他剩下的那两三千人给围歼了。  

若他不敢出城,也不过就多活月余罢了。  

想明白之后,他立刻给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  

“不知道家里秋播了没有。”七里隘山道,章古坐在山塬上,紧紧盯着塬下幽深的驿道。  

他的家人早就搬到了梁县,在乡下耕作田地。  

今年的大旱,对农业的摧残是相当彻底的。  

果树、菜畦、牧场这些来钱的快的玩意被一扫而空。  

若非五月收获了冬小麦,粮食也会颗粒无收。  

入秋后下了几场雨,但并没有所谓的“秋雨连绵”之势,整体还是略少的。  

按照计划,如果可行的话,九月初就要秋播,最迟也不能拖过九月十五。  

希望能如愿吧。  

弘农的土塬地形对章古来说比较新鲜。  

没有山那么高,但陡峭多了。  

有的塬壁,甚至是直上直下的,形成了很多深谷。  

今日,就让这些山谷成为敌人的葬身之地吧。  

“幢主,贼骑还有三十里。”有斥候匆匆上塬,禀报道。  

“再探。”章古下令道。  

“诺。”  

斥候离去后,章古有些不放心,在塬上各处伏兵点转悠着,做最后的确认。  

西塬上有五百兵,并不是都聚在一处,事实上分成了好几部分。  

一边检查,章古一边回忆起了那天段雄的话:“一千人伏于两边塬上,敌兵大至之时,你数着人头,待走过十队(五百人)后,立刻弓弩齐发。放箭之时,西塬先射,边射边喊,贼众必然想要躲避,将背后让给东塬。余幢主听到西塬的呼喊之后,再带人放箭,杀伤必众。”  

到底是禁军出身的人,真的会打仗。  

上头下令埋伏,章古就带人埋伏,但怎么埋伏才能达到最好的杀伤效果,他却不甚了了了。  

就在章古等得有些沉不住气的时候,前方终于出现了铺天盖地的骑兵。  

一人双马之下,四千余骑显得气势逼人。  

章古瞪大眼睛看着。  

因为地势渐渐收拢,人马太多,敌骑渐渐放慢了速度,呈纵队前行。  

简而言之,由原先无边无际的“大海”,变成了向前奔涌的“洪流”。  

洪流气势磅礴,一往无前。  

马儿体魄矫健,奔驰之时鬃毛飞扬,硕大的马蹄蹬着泥地,发出动人心魄的震颤。  

马背上的人骑术卓绝,意态闲适地操控着马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