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俸禄(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嫂嫂。”卢氏抱住裴妃,已经眼眶微湿。  

裴妃脸更热了,心中羞愧无比。  

为了掩盖某些事情,不得已吓唬卢氏这个相对单纯的女子,与她一直以来所尊奉的东西相悖,总感觉没脸见人了。  

若按照她的想法,邵勋身边最好一个女人都没有,但她也知道这是奢望。  

乱世死人堆里杀出来的武人,又如旭日初升,不断崛起,怎么可能呢…  

他已经不被任何人束缚了。  

越往后,她们这些娇女贵妇就越要依靠人家。  

风呼啸吹来,远方的山麓传来了开山取石的声音,即便在这个寒冬腊月间,亦没有丝毫停歇。  

南下营建别院庄园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裴、邵二人吃完汤饼之后,继续议事。  

前弘农太守裴廙丢了官,邵勋本身有锅,在与裴康计议一番后,给了他鲁阳国丞之位。  

此职第八品,比太守低,算是国相的副手。  

老裴还提了柳安之。  

柳安之带了五百部曲私兵过来,其中三百人是裴家的,两百人来自柳家。  

外加三千余匹绢,这是裴家出的,比朝廷赏赐还多——邵勋晋爵鲁阳县公,赐绢一千八百匹、钱千贯、金银器百件。  

邵勋给了侍郎一职。  

“郎中令暂缺,柳安之可领侍郎一职,五百部曲编入义从军,问他愿不愿意。若愿,年前即可上任,不愿就回去吧。”邵勋说道。  

郎中令(第六品)是个非常关键的职位,大体有三项职责:其一是负责领地内选举,其二是负责宿卫工作,其三是传达教令。  

其他两项还没什么,宿卫可是非常紧要的。  

宿卫的含义,不仅仅是侍卫,那太狭隘了。  

在这会,野战部队轮番宿卫京城、宫廷,宿卫军就是野战主力——洛阳中军驻扎在城内的部分,就被称为“宿卫七军”或“宿卫七营”。  

郎中令可安排宿卫军驻防、传令调动等,是非常关键的职务。  

在邵勋的规划中,银枪军、长剑军将是未来的宿卫军,保卫他的“首都”,义从军、牙门军是“外军”,在战略要地充当驻防军或一线反击力量。  

所以,郎中令他不可能交给外人。  

学生兵是最合适的,但他们现在资历太浅,即便这些年已经陆陆续续有七八个人入太学挂名,有做官的资格了,但年纪太轻,不适合当六品郎中令。  

所以郎中令暂缺,邵勋亲自兼任这个职务。  

郎中令下有八品侍郎两员,算是副手,一个给柳安之,另外一个给陈有根。  

侍郎可自辟属吏,不过不用他们自己找人了,邵勋打算给他们塞一批河北过来的士人、豪强子弟。  

从今往后,银枪、长剑二军的集结、驻防、调动将由事实兼任郎中令的邵勋负责,两位侍郎带着属吏传达命令、巡视诸营、清点人员及装备。  

一切都按制度来。  

“他来都来了,怎会不愿意呢?”裴康哈哈一笑,显然对八品侍郎比较满意,笑完又问道:“你现在给了几个官了?”  

“相、丞各一、傅一、侍郎二、大农一(褚翜)、典卫令一(唐剑)、典书令一(羊茗),总计八员。”  

“年支多少?”  

邵勋算了一下。  

国朝官员俸禄发放的标准,非常混乱。  

在秦汉时期,使用的是“秩石”制。  

曹魏时期则出现了官品。  

到了这会,则是秩石、官品并行的“双轨制”。  

到南北朝中后期,则基本就是官品制了。  

所以,“双轨制”运行期间的官员俸禄标准,是比较混乱且奇葩的。  

鲁阳国相崔功,第五品、秩千石(有些县令也秩千石,有些太守则是两千石),按照国朝标准是月给粮五十斛(一年600斛),春给绢三十匹、秋给绢七十匹、绵七十斤,另有菜田六顷、田驺六人。  

他这个第五品的官,和尚书令一个工资标准。  

是的,尚书令秩千石,有些大县县令也秩千石,而前者总揽全国政务,后者只能管一县,简直离谱。  

邵勋决定使用南北朝中期开始的以官品为俸禄发放依据的制度,摆脱混乱的双轨制。  

国相一年的收入分为五部分。  

粮:600斛。  

布帛:绢100匹、绵70斤。  

钱:暂无。  

禄田:六顷(在职期间享受此项收入,离职则无)。  

力役:田驺六人,负责耕作禄田,若不够,可增加人手,反正俘虏很多。  

国相之外,第六品大农、傅每年得粮480斛、绢70匹、绵50斤,禄田五顷,隶役若干。  

另有五个八品官,年得粮240斛、绢30匹、绵20斤,禄田三顷,隶役若干。  

“年支两千余斛粮、近四百匹绢。”邵勋回道:“或许更多。”  

“多也多不到哪去。”裴康评价道。  

邵勋点了点头。  

这些俸禄,肯定是不够的,因为他们要自辟属吏。  

属吏有的可以通过徭役的方式征辟,有的则需要花钱。  

事实上一直到唐初,官员的工资都是不太够用的,这个时候就要推出另一项不固定、但数额不容小视的收入了——赏赐。  

唐太宗李世民就经常赐宴,并允许官员们把吃不完的食物带回家给家人吃——还真有很多人打包带回去。  

此外,宴会上“巧立名目”,以各种说头赏赐很多财物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