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丧(1/2)
山遐在八月初回到了建邮。
船队浩浩荡荡,但比起以往规模小了很多。
许是回到了熟悉的地方,他的病奇迹般好了,让人喷喷称奇。
不过有人装病,有人却是真病,且快不行了。
八月初三,缠绵病榻多日的刘琨突然坐了起来,让嫡长子刘群(刘遵是庶长子)扶他登上了北顾山。
天没有凉下来的意思,但刘琨却微觉冷意。
刘群想要说些什么,刘琨却摆了摆手,示意他止住。
刘群无法,只能满脸哀容地扶着父亲,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北顾、北顾,缘何不是‘北固’呢?」刘琨叹息道。
割据江东的政权总以大江为凭,事实证明最激烈的战斗总发生在更北边的淮水一线,当那里守不住的时候,证明你的精锐主力已然尽丧,剩下的部队野战不说一触即溃吧,断然也不是人家的对手。到了这个地步,就真的只能以大江为凭了,而这个大江可未必能保住宗庙。
北顾山,真就只是北顾山,而不是北固山。
「这么多年,我也想明白了。」刘琨突然说了句没头没脑的话。
刘群静静听着。
「昔年在晋阳,对敌屡战屡败,以至倚重拓跋猗卢兄弟,聊遏贼势。」刘琨说道:「打的仗我都记不清次数了。大体上负多胜少,偶尔也能赢一下匈奴,彼时我便欣喜若狂,追问怎么赢的。然下次再和匈奴这么打,却输了。于是再召鲜卑来援,反反复复,直至晋阳失守。」
「太原兵、雁门兵、中山兵、代(郡)兵乃至匈奴兵、氏羌兵都用过,依然负多胜少。为父就很不服气,怎么有时候能赢,有时候就输得一塌糊涂呢?你说兵弱,但他们赢过匈奴。你说兵强,却屡屡惨败。」
「彼时为父想不通。及至邵太白此人屡胜匈奴,终于有些醒悟了。其实就是兵不行,稀里糊涂赢,稀里糊涂输。而太白从一开始就知道他要打谁,故苦练身备三仗的锐卒,并厚养之。紧要之时,亲自统兵鼓舞士气。」
「为父过于仰赖豪族了。然豪族之兵非我有,怎么练我说了不算,打了多年还那样。」
「邵太白又善于利用大势笼络豪族、胡酋,占据豫充之后,已然难以撼动。
从此之后,下河北、收并州,复征关西,一统北地。」
「为父连笼络豪族都没做好。令狐盛之事,终究是我错了。」
刘群有些惊讶。
父亲以前可从来不承认这个导致普阳人心大失的错误的。但到了这会,他亲口说出了因为宠信伶人而杀害太原豪族令狐盛的事情,可见心中应该是有悔意的。
风中传来一声叹息。
可能不仅仅为年轻时犯下的错误,更因为这么晚才领悟。
时日无多,将委山岗,奈何!奈何!
「这个天下,他赢了———」刘琨坐在山巅,仿如一尊雕塑,死死地看着苍茫的北方。
是夜,晋太尉刘琨于官舍,春秋六十有四,遗命葬于北顾山。
临走之前,他或许得到了一些安慰吧,毕竟神州没有陆沉。
刘琨算是王导的故人吗?应该不算,但他还是有些伤感。
当年与祖邀齐名,闯下了闻鸡起舞的偌大名声。
后于乱世浮沉,得刺并州,与匈奴战经年,终不能支。
真说起来,他们也算是故东海王越一系的同僚。只不过时至今日,昔年济济一堂的幕僚已然不剩几个人了·
说来奇怪,这会王导追忆的全是当年司马越出任司空时府中的旧人,而不是辅佐司马睿成就大业的江东百六。
军司曹馥、长史王澄、左司马刘洽、从事中郎王承、军谘祭酒戴渊、华谭、
督护糜晃·—·
昔日旧人今安在?
司马越担任太傅后再度开府,英才更胜往昔,而他却不在了。
犹记得那个若隐若现的家将。
他的心思是真的深重,早早便调教少年,而那一批人里涌现出了而今赫赫有名的当世大将,为他征战四方,扫平不从。
懊悔吗?其实没多少。
王导那时只是想随手捏死一个裴盾的马前卒罢了。捏不死也就收手,不屑于来第二下。
痛恨吗?也谈不上。
王导对他的功业还是很欣赏的,只不过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此而已。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王导释然地笑了笑:「三十年啊,这么快就过去了。」
「茂弘。」老妻曹淑担忧地看了他一眼。
王导紧握住她的手,如同三十年前某个静谧的黄昏,夫妻二人于竹林边漫步。
新月如钩,晚风清凉。
人还是旧人,心境却已不一样。
「好好活着。」王导迈着从容的步伐,仿佛在交代什么寻常事情一样,淡然道。
曹淑泣不成声。
「不要难过,亦不要寻仇。」王导说道:「三十年前我还不懂太多,彼时便不如邵太白。三十年后的今天一—」
王导嘿然一笑,道:「他做得不错。我终究只能缝缝补补,而他却能开一朝之基,高下分矣。这个天下,他的想法比我多,看得比我远,输了正常。」
曹淑紧紧挽住王导的胳膊。
王导拍了拍妻子的手,以示安慰。
「世儒去了,他比我决绝。做人有始有终,甚好。」王导叹息道:「若有王氏子弟寻上门来,勿要相见。我以前觉得夷甫多大言,又过于偏向平
船队浩浩荡荡,但比起以往规模小了很多。
许是回到了熟悉的地方,他的病奇迹般好了,让人喷喷称奇。
不过有人装病,有人却是真病,且快不行了。
八月初三,缠绵病榻多日的刘琨突然坐了起来,让嫡长子刘群(刘遵是庶长子)扶他登上了北顾山。
天没有凉下来的意思,但刘琨却微觉冷意。
刘群想要说些什么,刘琨却摆了摆手,示意他止住。
刘群无法,只能满脸哀容地扶着父亲,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北顾、北顾,缘何不是‘北固’呢?」刘琨叹息道。
割据江东的政权总以大江为凭,事实证明最激烈的战斗总发生在更北边的淮水一线,当那里守不住的时候,证明你的精锐主力已然尽丧,剩下的部队野战不说一触即溃吧,断然也不是人家的对手。到了这个地步,就真的只能以大江为凭了,而这个大江可未必能保住宗庙。
北顾山,真就只是北顾山,而不是北固山。
「这么多年,我也想明白了。」刘琨突然说了句没头没脑的话。
刘群静静听着。
「昔年在晋阳,对敌屡战屡败,以至倚重拓跋猗卢兄弟,聊遏贼势。」刘琨说道:「打的仗我都记不清次数了。大体上负多胜少,偶尔也能赢一下匈奴,彼时我便欣喜若狂,追问怎么赢的。然下次再和匈奴这么打,却输了。于是再召鲜卑来援,反反复复,直至晋阳失守。」
「太原兵、雁门兵、中山兵、代(郡)兵乃至匈奴兵、氏羌兵都用过,依然负多胜少。为父就很不服气,怎么有时候能赢,有时候就输得一塌糊涂呢?你说兵弱,但他们赢过匈奴。你说兵强,却屡屡惨败。」
「彼时为父想不通。及至邵太白此人屡胜匈奴,终于有些醒悟了。其实就是兵不行,稀里糊涂赢,稀里糊涂输。而太白从一开始就知道他要打谁,故苦练身备三仗的锐卒,并厚养之。紧要之时,亲自统兵鼓舞士气。」
「为父过于仰赖豪族了。然豪族之兵非我有,怎么练我说了不算,打了多年还那样。」
「邵太白又善于利用大势笼络豪族、胡酋,占据豫充之后,已然难以撼动。
从此之后,下河北、收并州,复征关西,一统北地。」
「为父连笼络豪族都没做好。令狐盛之事,终究是我错了。」
刘群有些惊讶。
父亲以前可从来不承认这个导致普阳人心大失的错误的。但到了这会,他亲口说出了因为宠信伶人而杀害太原豪族令狐盛的事情,可见心中应该是有悔意的。
风中传来一声叹息。
可能不仅仅为年轻时犯下的错误,更因为这么晚才领悟。
时日无多,将委山岗,奈何!奈何!
「这个天下,他赢了———」刘琨坐在山巅,仿如一尊雕塑,死死地看着苍茫的北方。
是夜,晋太尉刘琨于官舍,春秋六十有四,遗命葬于北顾山。
临走之前,他或许得到了一些安慰吧,毕竟神州没有陆沉。
刘琨算是王导的故人吗?应该不算,但他还是有些伤感。
当年与祖邀齐名,闯下了闻鸡起舞的偌大名声。
后于乱世浮沉,得刺并州,与匈奴战经年,终不能支。
真说起来,他们也算是故东海王越一系的同僚。只不过时至今日,昔年济济一堂的幕僚已然不剩几个人了·
说来奇怪,这会王导追忆的全是当年司马越出任司空时府中的旧人,而不是辅佐司马睿成就大业的江东百六。
军司曹馥、长史王澄、左司马刘洽、从事中郎王承、军谘祭酒戴渊、华谭、
督护糜晃·—·
昔日旧人今安在?
司马越担任太傅后再度开府,英才更胜往昔,而他却不在了。
犹记得那个若隐若现的家将。
他的心思是真的深重,早早便调教少年,而那一批人里涌现出了而今赫赫有名的当世大将,为他征战四方,扫平不从。
懊悔吗?其实没多少。
王导那时只是想随手捏死一个裴盾的马前卒罢了。捏不死也就收手,不屑于来第二下。
痛恨吗?也谈不上。
王导对他的功业还是很欣赏的,只不过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此而已。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王导释然地笑了笑:「三十年啊,这么快就过去了。」
「茂弘。」老妻曹淑担忧地看了他一眼。
王导紧握住她的手,如同三十年前某个静谧的黄昏,夫妻二人于竹林边漫步。
新月如钩,晚风清凉。
人还是旧人,心境却已不一样。
「好好活着。」王导迈着从容的步伐,仿佛在交代什么寻常事情一样,淡然道。
曹淑泣不成声。
「不要难过,亦不要寻仇。」王导说道:「三十年前我还不懂太多,彼时便不如邵太白。三十年后的今天一—」
王导嘿然一笑,道:「他做得不错。我终究只能缝缝补补,而他却能开一朝之基,高下分矣。这个天下,他的想法比我多,看得比我远,输了正常。」
曹淑紧紧挽住王导的胳膊。
王导拍了拍妻子的手,以示安慰。
「世儒去了,他比我决绝。做人有始有终,甚好。」王导叹息道:「若有王氏子弟寻上门来,勿要相见。我以前觉得夷甫多大言,又过于偏向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