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最终选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四月二十七日,杨勤率军渡过庐江,当日就进驻了宣城,  

接下来几天,他们一直在周围追剿残敌,顺便招降纳叛,征集资粮一一最后一点最为重要。  

司马冲闻讯,一路遁去宁国、怀安一线。  

此战之中,他的表现最为拙劣。  

整体进退失据,统御不了大军,为群下裹挟,自己也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以至于空有四五千人马,战斗力至少比豪族丁壮强,却毫无作用,白白靡费粮草。  

败报传回东边后,最近被打得连连败退的吴兴沈氏的压力为之一轻。而压力轻了,他们自己做起了么蛾子。  

五月初三,钱凤突然死了,被沈氏草草埋葬。  

他们对外宣称钱凤是饮酒过度,落水而死。但钱氏残众却不相信,认为钱凤是被沈氏害死的,双方甚至火并了一场,钱氏败逃。  

沈氏嘴脸如此难看,其他家族也害怕了,纷纷与其保持距离,甚至还有不告而别的。  

江南的这场战事,便是如此敌我难分而在江北的合肥,战斗已经到了尾声。  

五月初四,淮南太守何充在城头看到了被驱赶而来的庐江何氏族人,不由地潜然泪下。  

曾经熟悉无比的亲人们站在堑壕之外,凄凉无比。  

他们中有曾经教导他为人处世的长辈,有与他一起长大的同龄人,有他看好的子侄后辈,甚至还有抱着婴孩的妇人,  

梁军站在身后,驱赶着他们向前走。  

军法森严,后队斩前队,没有任何通融之处。  

不过他们此刻却故意放慢了脚步,也不催促在前面蜘行走的何氏族人,仿佛要给何充更多的时间思考一般。  

选司马氏还是何氏,现在你需要作出决断了。  

城墙上所有人都看向何充。  

来自淮南、庐江甚至江南的土人们的目光最为复杂,都说门户私计,但也不排除有些人想要践行自己的理想,甚至就连那些终日蝇营狗苟,为家族捞好处的人,他们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呢?  

人是复杂的,有时候自己都弄不清楚。  

何充仍在沉默着。  

军校们静静看着他,只要他下达命令,弓箭手就会上前,将这些何氏族人当成梁兵射杀掉。  

当然,若何充下令投降,他们也很乐意。  

注定没有援军的孤城守得住吗?不过是徒增伤亡罢了,给敌人增加伤亡,也给自己增加伤亡。从军事角度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山都督都放弃合肥了,他们坚守的唯一作用就是制造杀伤。  

天很热,几乎没有风,城上城下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每个人都汗浑浑的。  

城下的何氏族人已进入一箭之地,连带着他们身后的梁兵也靠近了,军校们纷纷扭头看向何充。  

没有继续思考的时间了。  

「降——」何充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艰难地吐出了一个字,然后眼前一黑,晕倒在地。  

「府君!」幕僚们手忙脚乱,纷纷上前扶起他。  

军官们暗暗松了一口气,纷纷下令收起弓弩。这场煎熬终于结束了。  

当天下午,合肥就诸门洞开,残存的四千守军出城列队,交上器械、甲胄。  

围城的梁军差点也喜极而泣。  

他们不是府兵,也不是禁军,打仗对他们而言没有丝毫好处,更别说还是攻打合肥这种有数的坚城,不知道要填进去多少人命。  

现在好了,吴人投降了,他们侥幸活得一命。  

与合肥不同,历阳到现在还没投降。  

这座城池同样十分坚固,守军甚至更多,不下五千。  

当前的守将是抚军将军、督历阳守事陆玩。  

张硕已经来到了历阳城下。  

看看巍峨耸立的坚城,再看看手里的信,他晒笑一声,道:「陆玩心思不少啊。」  

杨韬紧跟在张硕身后,有些焦急地看着正在攻打城池的己方屯丁。  

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从云梯车内钻出,绝望地冲上城墙,然后再如同破布般摔落城下。  

更有那云梯车不慎被烧的,个个浑身大火,惨叫着在地上滚来滚去。  

他再看看毫不在乎的张硕,更是无奈。  

「吴郡陆氏想要免罪,有点异想天开。」张硕摇头道:「不过,此事还是得天子定夺。」  

转身吩咐僚佐起草报捷奏疏后,张硕又开始巡视起了营地。  

「一定不能喝生水。」张硕说道:「无事尽量待在营中,勿要靠近死水塘。  

寿春那边有过教训,屯于城中的军士甚少得疟病,而屯于城外靠近沼泽的军士患病之人就多多了。」  

杨韬收拾心情,惊讶道:「都督,这却是为何?」  

张硕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能道:「陛下说疤病是蚊子传播的。」  

杨韬一惬,这可稀奇了。  

谁没被蚊子咬过啊,为何大部分人没得过疤病呢?  

张硕看了他一眼,道:「不信?其实我亦不知真假。但陛下说染虐之人血里有毒,蚊子叮咬后便也带毒了,再去咬其他人就会传播开来。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杨韬紧紧看着他。  

张硕想了想后,说道:「前年攻蜀知道吧?」  

杨韬连连点头。  

「右飞龙卫府兵去过巴郡,他们撤离比较晚,不少人染虐。班师之后,常山、中山、博陵等郡居然有不少百姓染上了疟病,好在后来渐渐销声匿迹了。」张硕说道:「河北极少有疟病,反正我是没听说过,但这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