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奇遇(2/3)
回来的消息,
最终有一千四百人成功抵达宣城。但不管成功没成功,哪怕在江上葬身鱼腹了,
一样可以当府兵,目前已经开始迁徙这些人的家属了,并给他们配给部曲。
第二批渡江之人还能当府兵,就是面前这些了。
至于后面可能会有的第三批渡江之人还能不能,桓温倾向于认为不能,因为已经没那么危险了。
为子孙积赞家业的机会稍纵即逝。
「阿爷,府兵大行其道,对天下好耶坏耶?」桓温问道。
「好坏谁说得清呢?」桓彝摇头:「不过,天子也没办法将整个天下变成府兵的役田。江南半壁江山还是不度田的,到时候就比一比呗,到底是均田的北方好,还是庄园坞堡林立的南方好。」
「淮南、庐江度田么?」桓温左右看了看,道:「这些地方好好收拾一下,
其实不比河南差,但偏偏又在江北,朝廷容易掌控。」
「天子大概不舍得江淮之间的田地,肯定要收走的。」说到这里,桓彝瞟了儿子一眼,道:「你也别尽想着这些事了,是不是汝妇又打淮南的主意了?让她在宣城想想办法吧。北地士族南下圈地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粮食、种子、耕牛、农具乃至器械哪来?总不能从河南运过来吧?你们若去宣城置地,有纪氏相助,会容易许多。」
桓温面现报色。
在这段夫妻关系中,符宝绝对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在家中强势无比。不过,
若在公开场合,她又很注重自己的面子,跟个小家碧玉一般,让桓温面上有光。
「纪公能得什么官位?」桓温文问道。
桓彝沉吟了一下,道:「据老夫所知,天子亲授宣城太守之职。」
什么叫一步登天,这就是了。
宣城已经日渐成为攻略江南的突破口,纪氏居功至伟,有此报实属正常。
四月初一,就在桓氏父子离开皖口,返回汴梁的时候,皖口附近的大小芦苇荡中,突然驶出了大批船只,趁着夜色的掩护,浩浩荡荡往对岸而去。
刚刚从柴桑移驻石城的江州水师大举出动,进行拦截。
当天夜里,又一支船队自皖口以东三十里处渡江,整整两千二百人抵达了对岸的烂泥潭中。
他们花了一整晚及半个白天才将所有人员、器械、役畜运抵干燥的陆地上。
这个时候,若有人自高处以弓弩射击,这些银枪中营的土兵势必要死伤惨重,只可惜没有。
而沿江屯垦的北方侨民也没有阻止梁军登陆,相反各个缩进坞堡内,一副严守中立的模样。
四月初二下午,终于有军队自外地赶来了,不过人数不多,为整队完毕的银枪中营轻松击退。
由此也可以看出,普军其实在附近有监视的人员,只不过他们吃不准梁军会从哪个方向过来。
江岸这么长,不可能处处设防,没那么多兵的,因此只能重点照看登陆条件良好且有完备码头设施的传统渡口,即所谓的抓大放小。登陆可能性高的地方屯驻大军,可能性低的地方派少许人马监视,一有情况就去报告,然后调动部队过来围剿。
这样其实很被动的。
江面拦截、沿江监视、调动军队围剿,看起来有三道措施,其实都是狗屁,
能破除这种窘境的只有一个办法:在江北建立缓冲区,即「守江必守淮」。
「让纪家的人去找粮食。」杨勤倒掉了牛皮军靴中的积水,下令道。
每个人的麸袋中只带了五天干粮,随身还背了一些,但不多,大概只够八九天吃的。
如果八天后还无法弄到足够的粮食,他们很可能就要饿肚子了。
「再让向导找几个坞堡,给坞堡帅封官,看看有没有人接。」杨勤又让人找来行李,从中取出官服、印绶及用蜜香纸制作的委任状。
委任状多为一种在北地几乎已经消失的从九品散官:散部曲将。
县令长、丞尉之类的高级一点的官也有,但不多。
状上名字空缺,可临时填写。
接了这些委任状,领了官服、印绶,就是大梁朝的官了,将来大清洗的时候必能躲过一劫。
官位有限,先到先得,看他们上不上道了。
当天夜里,向导就领了一位容貌猥琐的中年男人过来了。
杨勤看了就笑:「就你这仪容,一辈子也别想当官。哪里人啊?」
「梁国人。」
杨勤一证。
「便是以前豫州的梁国。」
杨勤反应了过来,晋时的梁国,那会陈郡五县还属于梁国呢。
「既是梁人,又是第一个来的,算你运气好。」杨勤一边说,一边在草地上毡毯中翻找着。
中年人看得嘴角直抽。
冠带、官服、印绶、佩剑以及委任状,一堆堆、一,看得他直眼晕。
严格来说,杨勤有点「辱国格」了,这些代表朝廷公器的东西就这么随意放着,太辣眼睛。不过他不在乎,条件艰苦嘛,讲究那些作甚。
况且一样东西有没有价值,完全看它有没有用。
「给你个从八品石城尉。」杨勤让人拿来纸笔,盘腿而坐,随口问道:「汝何名?」
「刘——刘小树。」中年人答道。
杨勤也不管他名字如何,提笔就在空缺处填写。
中年人悄悄看着,只见委任书上已有不少字,日一「门下:盖闻顺天应时者,必膺显爵;
最终有一千四百人成功抵达宣城。但不管成功没成功,哪怕在江上葬身鱼腹了,
一样可以当府兵,目前已经开始迁徙这些人的家属了,并给他们配给部曲。
第二批渡江之人还能当府兵,就是面前这些了。
至于后面可能会有的第三批渡江之人还能不能,桓温倾向于认为不能,因为已经没那么危险了。
为子孙积赞家业的机会稍纵即逝。
「阿爷,府兵大行其道,对天下好耶坏耶?」桓温问道。
「好坏谁说得清呢?」桓彝摇头:「不过,天子也没办法将整个天下变成府兵的役田。江南半壁江山还是不度田的,到时候就比一比呗,到底是均田的北方好,还是庄园坞堡林立的南方好。」
「淮南、庐江度田么?」桓温左右看了看,道:「这些地方好好收拾一下,
其实不比河南差,但偏偏又在江北,朝廷容易掌控。」
「天子大概不舍得江淮之间的田地,肯定要收走的。」说到这里,桓彝瞟了儿子一眼,道:「你也别尽想着这些事了,是不是汝妇又打淮南的主意了?让她在宣城想想办法吧。北地士族南下圈地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粮食、种子、耕牛、农具乃至器械哪来?总不能从河南运过来吧?你们若去宣城置地,有纪氏相助,会容易许多。」
桓温面现报色。
在这段夫妻关系中,符宝绝对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在家中强势无比。不过,
若在公开场合,她又很注重自己的面子,跟个小家碧玉一般,让桓温面上有光。
「纪公能得什么官位?」桓温文问道。
桓彝沉吟了一下,道:「据老夫所知,天子亲授宣城太守之职。」
什么叫一步登天,这就是了。
宣城已经日渐成为攻略江南的突破口,纪氏居功至伟,有此报实属正常。
四月初一,就在桓氏父子离开皖口,返回汴梁的时候,皖口附近的大小芦苇荡中,突然驶出了大批船只,趁着夜色的掩护,浩浩荡荡往对岸而去。
刚刚从柴桑移驻石城的江州水师大举出动,进行拦截。
当天夜里,又一支船队自皖口以东三十里处渡江,整整两千二百人抵达了对岸的烂泥潭中。
他们花了一整晚及半个白天才将所有人员、器械、役畜运抵干燥的陆地上。
这个时候,若有人自高处以弓弩射击,这些银枪中营的土兵势必要死伤惨重,只可惜没有。
而沿江屯垦的北方侨民也没有阻止梁军登陆,相反各个缩进坞堡内,一副严守中立的模样。
四月初二下午,终于有军队自外地赶来了,不过人数不多,为整队完毕的银枪中营轻松击退。
由此也可以看出,普军其实在附近有监视的人员,只不过他们吃不准梁军会从哪个方向过来。
江岸这么长,不可能处处设防,没那么多兵的,因此只能重点照看登陆条件良好且有完备码头设施的传统渡口,即所谓的抓大放小。登陆可能性高的地方屯驻大军,可能性低的地方派少许人马监视,一有情况就去报告,然后调动部队过来围剿。
这样其实很被动的。
江面拦截、沿江监视、调动军队围剿,看起来有三道措施,其实都是狗屁,
能破除这种窘境的只有一个办法:在江北建立缓冲区,即「守江必守淮」。
「让纪家的人去找粮食。」杨勤倒掉了牛皮军靴中的积水,下令道。
每个人的麸袋中只带了五天干粮,随身还背了一些,但不多,大概只够八九天吃的。
如果八天后还无法弄到足够的粮食,他们很可能就要饿肚子了。
「再让向导找几个坞堡,给坞堡帅封官,看看有没有人接。」杨勤又让人找来行李,从中取出官服、印绶及用蜜香纸制作的委任状。
委任状多为一种在北地几乎已经消失的从九品散官:散部曲将。
县令长、丞尉之类的高级一点的官也有,但不多。
状上名字空缺,可临时填写。
接了这些委任状,领了官服、印绶,就是大梁朝的官了,将来大清洗的时候必能躲过一劫。
官位有限,先到先得,看他们上不上道了。
当天夜里,向导就领了一位容貌猥琐的中年男人过来了。
杨勤看了就笑:「就你这仪容,一辈子也别想当官。哪里人啊?」
「梁国人。」
杨勤一证。
「便是以前豫州的梁国。」
杨勤反应了过来,晋时的梁国,那会陈郡五县还属于梁国呢。
「既是梁人,又是第一个来的,算你运气好。」杨勤一边说,一边在草地上毡毯中翻找着。
中年人看得嘴角直抽。
冠带、官服、印绶、佩剑以及委任状,一堆堆、一,看得他直眼晕。
严格来说,杨勤有点「辱国格」了,这些代表朝廷公器的东西就这么随意放着,太辣眼睛。不过他不在乎,条件艰苦嘛,讲究那些作甚。
况且一样东西有没有价值,完全看它有没有用。
「给你个从八品石城尉。」杨勤让人拿来纸笔,盘腿而坐,随口问道:「汝何名?」
「刘——刘小树。」中年人答道。
杨勤也不管他名字如何,提笔就在空缺处填写。
中年人悄悄看着,只见委任书上已有不少字,日一「门下:盖闻顺天应时者,必膺显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