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各自调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顿,让郭氏有时间记下。  

见她写得差不多了,继续说道:「徐州北宫纯尽快征集诸郡丁壮,伺机南下,压迫贼军。泰山羊氏的兵已从幽州回来了吧?征集一万人至徐州听令。枋头符家,亦集兵五千,  

归北宫纯调遣。」  

「张、北宫二将须知,机不再来,时不再有,若能尽取江北之地,朕又何吝爵赏?」  

「另,鲁王即刻前往谯郡坐镇,统筹降人事宜。」  

「就这样吧。」邵勋挥了挥手,道:「分三份旨意吧,润色一番后用印,发往台阁、  

三院,尽快施行。」  

「遵命。」郭氏很快写完,然后呈递给邵勋,检查无误之后,用印发出。  

邵勋又躺了下来,抱起「宠物猫」,轻轻撸着,嘴里状似无意地说道:「你们说,建邺后宫妃子,比之成都如何?」  

阎氏扭过头去。  

李氏有些委屈地看着邵勋。  

邵勋轻轻拍了拍她的脸,然后又轻轻抚摸着她的腰臀,似乎在安慰。  

李氏见嫂子没注意,悄悄把脸埋在邵勋怀里。手犹豫了一下,终究没敢放在邵勋腰侧。  

邵勋又闭上了眼睛。  

这时候他才记起已经渡江的那批人,按照奏报上来说,大概只有一二百骑,有点冒失,若不能找到路子及时撤回,全军覆没难以避免。  

仆固忠臣是真的莽撞,也幸好他没搜寻到足够的船只,若一口气渡两千骑过江,或许能造成更大的乱子,但没有人配合的话,还是会全军覆没。  

那老子岂不是成李克用了?  

那厮为了对付朱温,不停地给朱温的对手派遣沙陀骑兵助阵,最多一次数千骑,以至于归途被断后,这几千沙陀骑兵跟着朱瑾南下投靠杨行密。  

晦气!回来后得好好教育一番这帮人,打仗不要太莽撞,  

郭氏离开汤池后,乘车将旨意送到了宿羽宫碧霄殿,随驾的三省六部及禁军三院官员多在彼处,见状不敢怠慢,以最快速度走完流程,连续派出多批信使,前往各处。  

茫茫大雪之中,马蹄声阵阵。  

这一去,不知多少人又被卷入了战争之中。  

不过,对建邮小朝廷来说可能是不得了的规模,可对大梁朝而言,仅仅只是动员了两个地方的兵员罢了,主力并无几人,  

就目前收到的消息来看,敌军十分虚弱,江北各部被分割在一座座孤立的城池内,这就给攻城略地创造了条件。  

至于南渡之人,太少了,或许能造成一定的混乱,但仅此而已。  

能趁着人心动荡、江北敌军被分割的有利时机,多多夺占地盘,为下一阶段作战提供有利的条件,便是邵勋的战略目标一一因为建邮朝廷拉垮而临时追加的目标。  

同样是正月十七,晋左卫将军赵带着大军抵达金城以南,扎下营垒。  

区区几十里,走了好几天才过来,可谓「步步为营」。  

地方上的大族非常配合,经常派人告知梁军骑兵动向,虽然多是过时的消息,但让禁军有了准备。  

慢就慢点吧,安全要紧。  

十六日,建邺那边送来了初九夜溃散后陆续归队的士卒千五百人,并建邺、江乘丁壮二千五百,因此十七日时赵已经手握上万兵马、车二千乘。  

不过这万余兵里只有百余骑卒,完全不成比例。  

大军压境之下,钱凤部千余兵终于退入了金城。  

孙松、石稹也带着新募之兵回来了,其实只有百余人,聊胜于无。  

如此,步骑共一千九百人,且多为乌合之众,人心惶惶。  

好在对面的战斗力也不咋地,可谓菜鸡互啄。  

十七日当天,丘孝忠率二百骑出城,冒着敌人的箭矢,不顾伤亡,反复冲杀,大破一股冒失的普兵,斩首三百余级,最终将敌人尽数驱赶到了河南岸一一此河其实原为长江一部分,只不过多年淤塞下来,已经变得非常狭窄,金城所在的沙洲也快与陆地连成一片了。  

当丘孝忠率部返回金城后,众人都用看天神的目光看着他们,士气也有所上升。  

有些时候,身边有一群勇猛无匹的袍泽,确实可以提振信心。  

赵则脸色难看。  

朝廷催逼甚急,若不尽快拿下金城,则人心易变,后果没人承担得起。但没办法,部队就这个实力,能怎样?  

他暗暗叹了口气,指挥军士们沿河布阵,同时尽快打造攻城器械。  

河对岸的敌军户体被金城方面收走了,甚至连死伤的马匹都拖走了。  

赵之前数了数,梁军骑兵大概死了五十人上下,大部分是冲阵时被弓弩杀伤,破入阵中后死伤反倒不大了。  

赵微微有些后悔。他不该保存实力的,应该一开始就上禁军。  

建邺豪族僮仆根本打不了硬仗。远远射箭、发弩是可以的,一近战就完蛋。整整两千人,被两百骑冲垮,战死三百,简直无脸见人。  

「将军。」琅琊相诸葛颐从后方走了过来。  

「葛公何事?」赵没好气地说道。  

就是这厮任命石为郎中令,统带王府侍卫,现在好了,人家直接投敌,你若还要脸就该抹脖子,而不是在这里上蹄下跳。  

「老夫担来了一万斛稻谷,以供军需。」诸葛颐说道。  

「你该看好琅琊国的人。」赵阴阳怪气道。  

「将军所言甚是。」诸葛颐面不改色道:「其实,贼军突至,又有人叛变,琅琊军民猝不及防,以至于金城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