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下一步,高超声速or可变循环?(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步步发展到能以大约30架每年的速度批量生产第三代战斗机,以及干线和大型支线客机。  

同时还在紧锣密鼓地同时研发多个全新型号。  

不夸张地说,基本达到了前世2014年左右的研发能力。  

那么下一步…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关于第四代战斗机的论证也很快就会开始。  

但这个过程应该不需要常浩南去做过多干涉。  

并且,只要在涡扇10的基础上进行有限改进,就能使其升级成为一台标准的第四代涡扇发动机。  

当年是考虑到华夏的材料和工艺水平不支持那么高的性能,才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方案。  

现在这么多年过去,给新一代战斗机同步提供一台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发动机,应当并不困难。  

至少不足以作为下一阶段的核心工作。  

“是高超音速,还是变循环呢?”  

常浩南突然感到有些纠结——  

他自己当然可以支持两个项目一起推进。  

但华夏目前能够提供的资源不支持…  

好在,幸福的烦恼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发动机很快进入了稳定工作状态,而一个个数据点也随之出现在控制室的电脑屏幕上。  

“报告常总!”  

一名工程师的声音打断了常浩南的思绪:  

“风扇和高压压气机工作状态稳定,未发现明显温度和动力学异常,外涵道进口总压145.3Kpa、内涵道进口总压124.7Kpa、总升压比41.7,受定子叶片背面间冷设备影响很小…”  

“由于来流攻角的影响,短舱上、下唇口的外部出现了气流滞止点,下唇口内部的气流速度在最快处为马赫数0.861,短舱本身的总压恢复系数为99.62,畸变指数1.13…”  

在没有安装燃烧室和涡轮的情况下,大部分性能都无法被准确测量出来。  

但即便如此,目前的测试结果也无疑表明,常浩南选择将间冷器与压气机进行融合设计的方案,可谓大获成功。  

并且,搭配涡扇20的发动机吊舱,也同样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适配性。  

虽然这个型号的发动机本身完成度还不算高,但至少已经无须担心出现技术路线错误这种根本风险。  

而这,对于目前的常浩南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准备调整测试条件!”  

他语气沉着地下令道:  

“起飞二阶段:高度0.03k马赫数0.28、攻角15°…”  

二阶段就是正常的爬升过程了。  

相比一阶段,飞行条件更加苛刻,但风险反而没有那么高。  

并且在本质上,这两个阶段的特征相当接近,因此既然一阶段数据一切正常,那么二阶段也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果然,在攻角和速度同时提升之后,比较明显的变化几乎只有下壁面峰值马赫数上升了0.161,从而超过了声速,其余的总压恢复系数、升压比、畸变指数虽然都有所恶化,但几乎不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状态。  

内外涵入口处的总压数据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就是证明…  

“老张。”  

常浩南看了眼表,然后对不远处的张振华招了招手:  

“你让宣传部门就今天的测试出一份报道稿,不要提到具体的性能指标或者型号,只重点强调我们对下一代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在尾气排放和燃油消耗率两方面的要求…”  

“顺便结合一下最近才开始的IPCC第四轮环境评估,一定要站稳道德制高点,这样才能给外界释放足够的信号和压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