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加力燃烧(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姜甫和的猜测自然是对的。  

常浩南和他二脸懵逼地对视一会之后,点了点头:  

“虽然从严谨的工程学角度来讲,在真正打开加力燃烧室,把数据给测出来之前,我都无法保证情况一定会如何。”  

“但是…至少就我的目标而言,确实是要把涡扇10的海平面加力推重比做到9。”  

说到这里,或许是觉得刚才姜甫和说的那段内容可能引发歧义,所以又补充了一句:  

“我是指,真正的9,不是四舍五入的那种。”  

实际上,两个人之所以在这件事情的理解上面会出现分歧,主要还是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  

在90年代这会,大家的主力装备实际上还都是7080年代开始研发的产品。  

(当然,华夏这边的主力装备大部分还是5060年代的…)  

而在冷战时期,铁幕两边不管是单纯出自面子因素,还是出自给对方施加军事和心理双重压力的实际考虑,都会倾向于把自家装备的性能尽可能往高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苏两国都长期沉迷于用经过特殊改装的飞机去刷记录。  

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双方都乐此不疲。  

所以,对于从60年代参加工作,几乎完整地经历了这一阶段的姜甫和来说,他脑子里的概念也自然就是如此。  

但常浩南虽然已经重生了快两年半的时间,但他真正受教育和学习做项目的时间是上辈子的21世纪初。  

在那个阶段,各国对于装备性能的宣传逐渐转为务实,很多过去投机取巧的习惯也逐渐得到改正。  

更重要的是,华夏逐渐开始建立一套自己的工业话语体系,不再完全跟着国外走。  

虽然到了2010年往后,随着互联网思维逐渐兴起,无论国内国外,在PPT上画大饼的习惯又重新出现,而且甚至比冷战时期更加疯狂,但那个时候常浩南的学术习惯已经基本定型,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这才出现了一些跟这個年代“格格不入”的想法。  

而另一边的姜甫和在听到常浩南的解释之后,直接就是一个肃然起敬。  

在他看来,常浩南这都已经不只是脚踏实地了。  

完全是自己在给自己上难度。  

要是按照过去的国际惯例,眼前这涡扇10直接叫“推重比10一级航空发动机”都没有任何问题。  

那到时候在宣传上稍微动一动思路,就可以直接说我国航空发动机直接从二代跃入四代水准云云。  

而常浩南自己基本上也就可以直接等着评院士了。  

但是现在这么一搞…  

“嗯…”  

“嗯?”  

想到这里,姜甫和的思路停下来了。  

因为他突然意识到…  

好像就算是现在这样,对方只要能把涡扇10这个项目给做完,也可以坐等着评院士…  

“唉…”  

姜甫和叹了口气。  

终究是狭隘了。  

别人二十多岁,已经基本摸到了现有体系的上限,自然已经不会在乎这点。  

这么一想,甚至给他整得有点自卑。  

“常总,中间推力的数据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了,您看是不是直接开始开启加力燃烧室?”  

就在姜甫和e的时候,旁边的测试指挥员开口向常浩南询问道,同时把一份临时打出来的性能报告交到了后者手里。  

刚才的推力曲线一直平稳得不像话,所以没什么好看的。  

而更复杂的数据也不可能实时呈现在一张纸上。  

所以常浩南还是重点关注了一下中间推力的油耗情况。  

对于军用型号来说,经济性和环保水平都不太需要考虑,油耗更主要的还是会影响到飞机的航程。  

尤其是涡扇10相比AL31F推力上升了大概10左右。  

更大推力在带来性能提升的同时,也意味着相同工作时间内要消耗更多燃料。  

他把报告翻到另外一面,飞快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数字。  

这个时候,已经调整好心态的姜甫和也凑了过来:  

“这个…比AL31F的油耗低了差不多6,就这台发动机25的总压比来说,已经相当惊人了。”  

常浩南略带倦容的脸上也总算带上了些许满意的表情,点了点头:  

“嗯,基本可以抵消推力增加带来的油耗上升,算是保证了三代机换发之后的航程跟以前基本一致。”  

虽然这个数字相比于F110的0.07左右稍高,但后者毕竟是专门进行了亚音速性能优化,在中间推力油耗这块肯定要占便宜。  

考虑到优化取向同样在加力状态的AL31F基础型油耗高达0.0795,涡扇10的燃油经济性应该算是相当不错了。  

毕竟,在发动机进入可变循环时代以前,三代也好,四代也罢,在这块终究逃不开物理定律的限制。  

想到这里,常浩南做了个深呼吸,把手中的一页纸放在旁边的桌上:  

“准备开加力吧。”  

如果是以前没有全权限电控的航发,那么在每次测试开始前,就必须确定下来全部项目,很难在中途往里增加。  

但对于涡扇10来说,只要保证发动机不会出问题,那在控制台这边多发一个指令就行了。  

“是!”  

测试指挥员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位上,对准话筒沉声下令:  

“全体注意,启动加力燃烧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