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儒林大千之世(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这什么破坏力?  

这是仙境一重的符箓派仙人?  

比传言中更加凶狂!  

霍营心中更惊,原本还只是有心驾驭白玉车辇向旁避让,这时见状不敢有半点迟疑,也顾不上岳松等人,干脆返身冲回时之渊内。  

唐晓棠这次却不像先前大日妖圣入时之渊时停步不追了,她一边清理岳松等人的同时,紧盯霍营不放,当即也冲入那时间和空间混乱的渊谷中。  

时之渊外,妖魔之世中,阵阵妖风不停席卷激荡。  

待时之渊震动稍微平息后,渊谷外的妖气恶氛仍然狂躁不止,卷动重重风暴。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黑袍僧人现身,向这边方位寻来。  

他手中握着一块碎玉。  

其面容虽然像是戴着面具一般波澜不惊,但双目中此刻却闪动着极为疯狂和扭曲的光辉。  

正是魔佛一脉传人,无净尊者。  

在远方意外得到一块碎玉后,无净尊者循着妖气恶氛的风暴脉络,走走停停,找到这边。  

他四下检视。  

身为魔佛一脉传人,一般而言,少涉猎炼宝炼器之类的手法。  

但那碎玉引起无净尊者的关注。  

四下里寻找,他成功又找到几块同样散落的玉石碎片。  

这些碎玉,都来自那崩坏破灭的白玉车辇。  

无净尊者并不关心白玉车辇本身乃至于其中蕴含的儒家文华道理意境。  

他关注的是用来打造这家白玉车辇的重要原材料,关注的是这些玉石本身。  

这是此方妖魔之世本身已经灭绝的一种天材地宝。  

但是对他们魔佛一脉传承来说,却可能有难以估量的作用。  

便是大灭菩萨早年也只得到过少许,然而早已经消耗殆尽。  

而眼下这情况…无净尊者面上神情仍旧八风不动。  

但他双瞳中的光辉闪烁,越发激烈。  

经过儒家修士炼制成白玉车辇,令白玉材质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很难再被无净尊者利用。  

但他还是仔细搜寻一番,然后带这些白玉碎屑返回地界,禀报大灭菩萨。  

九天十地大千世界,晚些时候,雷俊接到唐晓棠的消息。  

他来到无间,目视时之渊,沉吟不语。  

王归元站在他身旁:“唐师妹离开那方妖魔之世了?”  

雷俊:“是啊,那个名叫霍营的儒圣被她斩杀,此外先前跟她纠缠的大日妖圣,可能也冲到那方儒林大千世界去了。”  

王归元喃喃自语:“儒林,儒林…”  

雷俊“嗯”了一声:“恰如其分,门楣林立。”  

张晚彤在最初失联后,好歹同雷俊、张徽这边重新恢复联系。  

因为时之渊阻隔的缘故,消息来往不便,但通过张晚彤,雷俊等人大致了解那边的基本状况。  

应该说,令人有些无言。  

雷俊觉得,叶默权、叶炎等人如果还在世,想必会对那里颇为向往。  

如果说当初大同五望十六国,是早年大唐人间天子与五姓七望共天下的升级版,那儒林大千世界那边,就比此前大同五望十六国还要更加升级了。  

颇具古时诸侯公卿林立,分治四方的模样。  

但某些程度上,又有九天十地大千世界这边大明人间和天理小明廷的影子。  

儒林大千世界那边的人间,没有天子凝聚地气化作国运龙脉。  

在那里的,是一条条文脉。  

远胜这边九天十地大千世界历史上各大望族凝聚的家族文脉。  

在那边,地气文脉冲霄如泉涌,分立四方,分立各地。  

也是分立各家。  

所谓儒林,亦是由此而来。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那方大千世界,儒家修行者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虽然也有佛、道、巫、武传承存在,但都只能依附于儒学经典传家的各大家族。  

在那里,倒不似理学宗法礼制不断积累,笼罩天穹又深入民间。  

但在那里的儒林世家,有另外一个引人在意的特点…  

“龙真的能生龙,凤真的能生凤,天才真的能生天才。”雷俊静静望着时之渊:“老鼠的儿子只能去打洞。”  

王归元:“按照唐皇陛下传回的讯息,也不是绝对的,只是相较于咱们这边,机会大许多。”  

雷俊轻声道:“虽说不是绝对,其实也差别不大了。”  

王归元轻叹一声。  

诚如雷俊所言,重点其实在于最后一句,老鼠的儿子只能去打洞。  

在那方儒林大千世界,顶尖天才之间的结合,后嗣子孙出现同样顶尖天才的可能性远大于九天十地大千世界这边,并且是相同的根骨传承。  

一种优秀的根骨资质,局限于一家一姓之中。  

天才父母也可能生出相对不成才的子女。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平凡的父母,一定生不出天才的子嗣。  

在那方儒林大千世界历史上,类似情况持续了数千近万年。  

故而方有世家公卿林立,越是后来者越难以撼动的格局。  

“小师姐这趟遇见了袁州霍家和醴陵岳家的族老。”  

雷俊言道:“前者是神来之笔的根骨感天怀地,后者是点睛之笔的根骨感同身受。”  

儒家称上上之上的根骨资质为生花妙笔,约等同于道家灵体。  

生花妙笔之上有点睛之笔,约等同于道家圣体根骨。  

再向上称神来之笔,约等同于道家仙体根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