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道景玄垣共鸣(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三仙诀·太上无极真解加持下,雷俊静静看着面前八景道宫,竟开始渐渐消解。  

凝聚其中的道理意境就散,然后…  

再发生新的变化。  

太清八景宝蓑本身,竟也随之解体。  

条条怒龙般的蓑草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继而也陆续解体分离。  

然后,它们不断变化,再加以重新组合构建。  

雷俊不断尝试,不断祭炼。  

其双瞳中,各有黑白太极图无声流转,阐释世间诸般道理变化。  

一时间就见清气弥漫,而在清气间,已经不见法宝原先模样,只见数以亿万计的茫茫符箓,不停盘旋交织。  

接着,这些符箓再更进一步分解变化,越发细致精微。  

到后来,众多符箓不断重组,并在流光闪烁下,渐渐虎作全新的法宝模样。  

法宝聚而复散,很快又散作难以计数的符箓。  

然后再重聚,不断变化。  

太清八景宝蓑,也曾在中途重新出现过。  

但很快又被雷俊分解。  

待到最后,众多符箓方才重新又聚集为太清八景宝蓑。  

太清八景宝蓑背后,这时出现一副巨大的黑白太极图,形态和道理已经终于重新恢复稳定,然后同样在清气所化祥云烘托下,悬于万法宗坛内,静静温养。  

“看来仍有相当距离。”  

同在三清三宝洞天内,自玄门大典后便闭关静修的许元贞,如今终于出关,这时来到万法宗坛内,饶有兴趣看着雷俊祭炼温养三件法宝。  

“嗯,还需要继续温养,真正有所成,预计要等我臻至仙境三重,洞玄归真后。”  

雷俊起身,微笑同许元贞见礼:  

“恭喜大师姐,成就太始道体。”  

先前出于疗伤和稳定状态的考虑,许元贞虽然从雷俊处得到玄空元始炁,但没有立即使用。  

玄门大典后,她方将自己一些积累,同玄空元始炁配合,终于成功迈过那道门槛,将自己的寰宇仙体,升华为太始道体。  

雷俊个人修为境界当前高于许元贞。  

但他乍一看,仍感到许元贞当前仿佛同三清三宝洞天的空间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再仔细观察,则生出矛盾感觉。  

仿佛许元贞完全同九天十地大千世界一体。  

但她本人关于时间和空间却又像是完全独立于世,浑然同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影响,不存在于此世。  

矛盾相反的意境流露,玄之又玄。  

“感觉,还不错。”许元贞神情如常。  

雷俊则兴致勃勃:“师姐,你的第二仙诀,可有着落?”  

许元贞和他一样,在成就道体根骨之前,已经是自然层次的悟性。  

虽然寰宇仙体无法为许元贞多承载一道本命仙诀,但她关于诸般法门,早有腹稿。  

雷俊成就太极道体的同时,第二仙诀·太极十二雷门便基本成型,直接应运而生。  

其后种种变化,多是微调整理和更进一步改良完善,但大框架早就定好。  

许元贞和他情况相同。  

“嗯,已经有了。”  

娇小女冠站立不动,但其身形自是微微有一些透明朦胧的变化:  

“我称之为太虚空镜。”  

雷俊定睛细看。  

太始者,最初的宇宙虚空拓展,有形而无质,乃玄空之象,可纳万物万法万象,亦可令世间一切经由虚空而过,难以触及许元贞本身。  

如果说太易是难以琢磨难以揣测,故而难为对手所伤,那么太始便是难以触及。  

通俗的讲,与敌斗法实战中,二者特性都偏闪避。  

身怀太易道体者,更近于隐藏潜行,而太始道体在回避方面更加纯粹。  

雷俊的太极道体和唐晓棠的太初道体御敌,都更偏向于直接防御,令对手攻击无效化或者减免对手攻击。  

前者偏向于细致变化,后者更加直观并且呈现出攻防一体的攻击倾向。  

高天随的太素道体则偏向于极强的修复再生。  

许元贞此刻模样,落在旁人眼中,似是不见有变化。  

但落在雷俊眼里,她整个人仿佛变得虚幻,独立于大千世界之外。  

也并非身处大千世界中。  

乍一看,令雷俊想起自己先前在时之渊中来往时的感觉。  

只是时之渊纷乱不定,而眼前的许元贞看上去则分外安然。  

而随着许元贞站立不动,她周身上下,似是泛起一重波光。  

雷俊见状,目光顿时为之一闪。  

这波光无质,有形。  

看上去仿佛光圈一般的模样,落在雷俊眼里,更像是…一面圆镜。  

只是这圆镜并非独立于许元贞体外,而是同她本人完全化为一体。  

就像是在她体表镀上一层光膜。  

其通体上下,任何部位,任何地方,都像是镜面一般。  

“太虚空镜,名不虚传。”雷俊抚掌赞叹:“远不只是太始道体的奥妙,你平日里所学诸般奥妙,也都融入其中了,此法当真别开生面。”  

他们几人之间交流道法,互不隐瞒根底和细节。  

雷俊此刻观览许元贞的太虚空镜,领略其中奥妙,不禁连连赞叹。  

一如当初观览对方的第一仙诀诸天行炁。  

事实上,在许元贞成就太始道体后,她的诸天行炁,同样变得更加精妙。  

许元贞自己面上并无得意神色:“同样有待继续磨练,眼下是静置不动,真跟人动起手来,没现在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