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妖气转灵气(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向北,同原本的死敌北方异族改善关系。  

绝望混乱乃至于茫然之下,各种手段都有人尝试。  

当世各路理学名家也各自谋求出路。  

大明皇朝江山气数已尽,神州易鼎,世事皆开始迎来变局。  

部分义军发展到一定程度,渐渐开始跟部分理学名儒重新建立起联系。  

虽然此前武者同理学大儒冲突最多,但随着为上者的调和与双方利益、地位重新分配,交换同妥协渐渐开始增多。  

后大明时代的这方人间,群雄逐鹿愈演愈烈。  

道门上下,依然稳步推进。  

于雷俊而言,他本人不再过多关注大明人间。  

北疆东部,异族中人和西域佛门羯磨部偶有活动迹象,但只要不涉及幽垠,雷俊便也不多过问。  

龙虎山天师府在那里的事务,大都交给弟子卓抱节、韩筱菲等人负责。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中,年轻一辈,声望渐隆。  

雷俊本人静修之余,相对关注的事,则是教导封霆等年轻弟子。  

在雷天师一百一十二岁后的那个新年,龙虎山天师府举行新一届授箓大典。  

天师亲传三弟子封霆,正式通过授箓,成为天师府授箓弟子。  

因为入门时间不巧的缘故,他从传度到授箓,间隔了足有七年时间。  

对府里其他弟子来说,七年时间并不长,短于天师府传人从二重天到三重天的平均用时,甚至还短出不少。  

但对封霆、韩筱菲等人来说,七年时间已经相当漫长。  

即便封霆秉承技多不压身的宗旨大量涉及诸般符术,但他修为境界仍提升飞快,不止达到授箓要求的三重天境界,更早已达到三重天三层圆满。  

故而刚刚授箓,得雷俊进一步传法后,小封道长很快便臻至道家符箓派四重天元符的境界。  

晚些时候,他大师兄卓抱节回山,小封道长便被师父扔给了卓抱节。  

“华节在八重天四层渐渐有些积累了,但还需继续打磨。”  

雷俊吩咐道:“带一带华霆,对你总结自身此前所学,将有裨益,梳理清楚,更利于你向上,华霆既有心涉猎广博,可多跟华节还有华绒师侄走动一番。”  

卓抱节和封霆皆道:“弟子谨遵师父教诲。”  

稍后,指点过封霆,卓抱节向雷俊汇报:“师父,此前大明皇朝所在那方人间,局势渐渐明朗了。”  

混战之下,割据势力纷纷减少,互相征伐兼并,到如今隐约还剩四大两小。  

四大,一方是直接同道门息息相关,一方是北疆异族和西域佛门,一方是已经失了天下只能苟延残喘避往东南的新晋明皇,还有一方则是大明白莲宗在背后主持。  

两小,较为特殊,不如那四大高调,但在这乱世仍能占据一方不倒。  

其一是大明佛门圣地所在。  

他们既没有继续跟大明皇室同进退,也没有和其他势力合作,眼下坚持自成一格,但时时面临白莲宗威胁,处境艰难。  

其二则是骆海统帅的一路义军。  

骆海本人崛起飞快,在大明人间乃是异数,如彗星般出现在众人视野内,令许多人猜测他来历。  

不过八重天境界在当前大明人间,仍不足以雄踞一方。  

但有貔貅空在他背后暗中支持,令他可以继续周旋,而少有人知具体深浅。  

是以不了解情况者,不好轻举妄动。  

而了解情况的雷俊师徒,暂时没有动作,也没有声张,只静观其变。  

雷俊更多专注于修持己身。  

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他洞玄一重境界,天市垣层次的道景玄垣,越发完备的同时,也越发宏大,为他奠定更进一步向上的基础。  

道家符箓派仙人,洞玄二重境界所成就的道景玄垣,名之曰太微垣。  

天市垣掌均衡和交流。  

太微垣掌治理和协调。  

成就太微垣,雷俊的道景玄垣将进一步扩大并增进。  

按照原先预期,雷俊估算自己会在人间合流之后,方才做好准备去挑战洞玄一重到洞玄二重之间的天堑劫难。  

但成就太极道体,令这一切,将有所提前。  

结合光阴刀魄等其他方面的考量,雷俊预计自己突破洞玄二重的时间点,大约能赶在人间合流之前。  

目前这边大千世界,从仙境一重到二重提升用时最短的人是唐皇张晚彤。  

但她情况相对特殊,境界半是提升,半是恢复。  

如果当初不考虑可能导致碧落提前重开的问题,她当初立地成圣也会远远快过现在。  

到如今,她基本确定将是最快从仙境二重通往仙境三重的人。  

碧落已经重开,张晚彤再无顾忌。  

不过她虽然将比其他人更快,亦不是短时间内科一蹴而就,尤其此番落入时之渊,平添风波,结果难料。  

张晚彤之外,昆吾派赵蟾阳从道家丹鼎元神一重到元神二重,用时约二十一年左右时间。  

雷俊是登仙之后,方才成就太极道体。  

正常情况下,他从仙境一重到仙境二重用时会比赵蟾阳更多。  

但在人生道途其他方面的积累上,雷俊远比对方丰富,还有许元贞、唐晓棠等修炼搭子日常交流,能为他找补一些时间。  

随着修为渐深,时间推移,雷俊心底开始越来越有数。  

自己,预计将在两甲子之龄,一百二十岁左右时,有底气冲击仙境一重到仙境二重之间的天堑劫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