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7.大师姐的做派(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司马承等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但在这条共同的道路上,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想法和决定主张。  

晁丰和吴党眼下面临的抉择便是,已经被人打断脊梁骨,国运整体濒临深渊的大明皇朝,当前宗法框架已经出现动荡,是继续奋力扶保大明,还是…  

设法换一条船?  

换船,不是不行。  

但是,换哪里?  

眼见大唐皇朝极为强势,偏偏龙虎山天师雷俊这趟等于明示天下自身对儒家理学的态度,晁丰等人便是想要打主意也难。  

那么,其他地方呢?  

晁丰本人,始终一言不发。  

但见他如此态度,余下吴党众人大都精神一振,彼此交换眼神,开始认真考虑大明之外的种种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里,佛、道两派,一东一西,在大明皇朝内外,继续掀起狂澜。  

雷俊仍然坐于蓬莱内观天台上。  

他暂时不再关注大明君臣如何。  

雷天师的视线观览大明人间四方,开始继续寻找这方人间中肆虐的其他大妖。  

大唐修道界内部承平多年,他可以把陆地上的妖族都留给其他修士。  

大明这边人族修道界眼下正在内部大战,雷俊便多关照几分,清理四方大妖,令沈溪、木淳阳、慧因和尚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开手脚施展。  

同时,雷俊也在留意大明东北方向。  

草原异族同西域佛门残部退往那边后,看上去颇为低调。  

即便眼下大明皇朝内部打得天翻地覆,东北那边仍然没有什么动静。  

他们既像是趁机抓紧时间休养生息,弥补自身,又像是畏惧雷俊、唐晓棠亲自出手。  

不过,雷俊心中猜测,对方不似看起来那么低调平静。  

说不定,他们现在就跟幽垠来往紧密。  

只是幽垠的郑白榆实力高明天纵之才,改良或者更换了他们隐匿行踪、暗中联系的方法,所以当前才看不出明显端倪。  

但这方面同样是雷俊的特长。  

随着时间推移,玉清周天法镜配合天通地彻法箓,不断搜索各种蛛丝马迹。  

在此期间,大明蜀山派掌门元青瓷,专程从大明人间跑出来一趟,赶来蓬莱,向雷天师道谢:  

“紫青双剑、乾坤日月壶、九霄元阳尺、太乙华裳和五衰大道钟,是为我蜀山开山六宝,虽因人间分流本派当前分作多个宗支,但大家都是拜同一个祖师,这六件法宝,意义自是非凡。  

此前五衰大道钟,便是多亏雷天师破黄泉,方才得以重归蜀山,如今乾坤日月壶亦如是,本派各支传人,皆感激不尽。”  

以元青瓷为首,在他身旁还有大唐蜀山派的纪川、大汉蜀山派的喻伯言、南晋蜀山派的李挽秋等奉长辈命令专程前来的众多蜀山弟子,这时都一起向雷俊行礼:  

“蜀山弟子,敬谢天师主持公道。”  

雷俊凌空一扶,令众人免礼:“各位同道言重了,我道门各派既然会盟,自当守望互助,贫道亦不过助一臂之力,至宝得以重归蜀山,乃沈掌门、元掌门不辞辛苦,各派道友齐入大明人间之功。”  

元青瓷又再向雷俊谢过:“本派其他几位宗长,原也有意赶来向天师道谢,只是当前战事紧张,为避免明廷反扑,故而他们不得轻易离开,但都说待一切尘埃落定后,会再专程来向天师道谢。  

贫道稍晚些时候也会赶回大明助战,此行匆匆,还望天师见谅,贫道绝无不敬之意。”  

雷俊:“元掌门客气了。”  

说话同时,他挥挥手。  

除了早先源于韩青陶个人所祭炼的太乙破阙剑之外,大明蜀山派余下几件顶尖法宝,这时都飘到元青瓷面前。  

元青瓷目光扫过同乾坤日月壶、仙霄钟二宝并列的渡虚梭、三山离火罩和垂天鞭,面上露出感慨神色。  

除了一件早在大明皇朝建立前便已经遗失多年的法宝外,大明蜀山派自汉末这些年来最珍贵也最强大的传承至宝,如今都在这里了。  

遥想当初韩青陶分裂大明蜀山派,卷走垂天鞭和三山离火罩,因为这场分裂的缘故,连日月乾坤壶、渡虚梭和仙霄钟也都被大明朝廷强制收缴。  

其后渡虚梭的归属权,还引发过一番争夺。  

但这一切都跟元青瓷他们没关系。  

大明蜀山派自家,空空如也,对元青瓷等人而言,彼时是何等艰难与屈辱?  

好在,这一切到今天,终于成为历史。  

“贫道此番欲带三山离火罩和垂天鞭前往大明,余下三宝,希望能继续供奉在蓬莱。”元青瓷向雷俊一礼。  

雷俊:“蜀山之宝,自当由蜀山执掌做主。”  

元青瓷:“哪里,天师宽宏,本派上下铭感五内。”  

一群蜀山弟子再向雷俊行礼,然后一多半人随元青瓷离开,重返大明人间参战,少部分人则留下来温养祭炼当前还留在蓬莱的法宝。  

“你这趟,倒是出尽风头了。”天通地彻法箓中传出某人语气略有些酸溜溜的声音。  

雷俊:“明皇其人,即便当真立地成圣,较之善智慧尊者也差远了。”  

身在空桑的唐晓棠撇撇嘴:“那倒是没错。”  

她忽然想起什么:“我以为你会当场干掉他,这趟怎么忽然改主意,学起师姐的做派了?”  

雷俊:“谈不上学大师姐,只是我回忆在大明南疆青杏山阻止人间提前合流时,便隐隐感觉,大明人间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