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三大洞天齐全(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终于也开始浮现光影幻境,呈现弥罗仙气流转难定之象,核心处一片模糊朦胧。  

雷俊虽未曾亲身入内目睹,但参考师门古籍相关记载,认得那就是玉清弥罗洞天所在。  

这一刻,洞天仿佛标识,指引雷俊三人通玄之桥合一后,通往娑婆之内。  

许元贞留在半空中的巨大符箓,这时光辉泯灭,开始扭曲周围虚空,转眼间形成仿佛深渊般的门户。  

而雷俊三人通玄之桥合一所成就的仙桥,这时便延伸入诡异的虚空门户内。  

那里并非直接通往娑婆的虚空门户,倒像是深入泥土地下一般。  

只是,在天师三宝和三大洞天共同作用下,仙桥通过了这重重黑暗,不断向前蔓延。  

此刻的娑婆中,雷音寺内。  

普光尊者正召见南晋小西天方丈宝能大师和五代十国小西天方丈渡明大师,以及其他娑婆佛门高境界传人。  

他没有隐瞒,将重晦禅师身亡和不动尊莲台失落的消息尽数告诉宝能大师等人众僧闻言,都心情压抑。  

“昔日因,今日果,命数如此。”普光尊者本人平静。  

宝能大师和渡明大师皆双掌合十:“我佛慈悲。”  

当初蓬莱遗迹,普光尊者化身“严克济”,参与揣摩上古符箓派和天宫奥妙,也推动人间道国的成型。  

在那时,娑婆佛门便与龙虎山天师府难称和睦。  

但双方闹到如今这步田地,关键还是在于玉清弥罗洞天的归属。  

这洞天原是道家符箓派重地,如果将之还予龙虎山天师府,不说能结个善缘,但至少不会是眼前这样的结果。  

虽然有已经证得佛门金身的普光尊者坐镇,但如今的龙虎山天师府乃至于大唐修道界,对娑婆而言,仍然可称强敌。  

尤其是娑婆本就有灵山、须弥两方对头的情况下。  

但归还玉清弥罗洞天这件事…尊者他实在做不到。  

非不愿,实不能。  

因为,玉清弥罗洞天已经跟娑婆合为一体。  

昔年汉末大劫,娑婆曾受过大损伤,以至于开裂。  

普光尊者半是机缘巧合,半是神通广大,最终以玉清弥罗洞天作为填充,令开裂的娑婆重新归一。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本身一项重要修行,着落在这修复娑婆的法仪之上。  

玉清弥罗洞天让不得,娑婆更让不得。  

至于说将来归还玉清弥罗洞天…  

若是他的法仪能成,修行能有所突破,未来便不会再有什么玉清弥罗洞天了。  

要说交换,不说自己拿什么来换,也得龙虎山天师府那边乐意彻底舍掉玉清弥罗洞天。  

“眼下,多做一些准备…”  

普光尊者正说着,忽然他目光微微闪烁,心头灵台泛起涟漪,沾染尘埃。  

敏锐的感应,令他心中生出警兆。  

这位佛门尊者赫然察觉,有人竟然正在突破他娑婆外围忍土所化的堪忍世界。  

下个瞬间,他也已经辨别出来,那是道家符箓派的手段。  

对方不是已经通玄登仙的道家仙人,但手段极为巧妙。  

三个九重天五层的符箓派大乘高真,再借助三洞三天之妙,通过他们的通玄之桥过来…  

普光尊者对唐皇张晚彤的手段略有耳闻。  

他初时还以为是张晚彤的神通临时显化一个或几个九重天圆满五炁朝玄的符箓派大乘高真。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普光尊者倒是不惧。  

他发愿一脉明辨真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对方神通玄妙。  

但普光尊者马上察觉不对。  

来者,是三个货真价实的龙虎山天师府嫡传。  

所以…那个雷俊也已经是九重天五层圆满?  

普光尊者瞬间明悟。  

他有心改变堪忍世界与娑婆整体合一,化为寂灭净土。  

如此虽然将付出巨大代价,但封闭娑婆内外,比堪忍世界还要更强。  

可惜雷俊等人已经穿越堪忍世界重重忍土。  

仙桥一路延伸,成功进入娑婆内。  

进入娑婆天地后,仙桥重新一分为三,化作雷俊、许元贞、唐晓棠三人各自的通玄之桥。  

他们刚到,立足未稳之际,便有浩荡金光激荡四方,凝结为实质,像涟漪一样一圈又一圈不停扩散,将雷俊三人全部笼罩其中。  

同是大罗法咒,却比早先重晦禅师所施展,强出太多。  

雷俊当前立在通玄之桥上迈步。  

脚步仍然落在桥面上,身形时隐时现,仿佛连续闪烁个不停。  

其身姿每闪动一次,便避过大罗法咒一次轰击。  

许元贞仍端坐在自己通玄之桥上没动。  

其身形仿佛陷入虚幻,不存在于此世间,普光尊者可辨对手真如的佛法神通,竟直接从她身上穿过。  

唐晓棠身边则有大量无形无色的玄妙气流弥漫,笼罩她和桥梁。  

金色的光岚先接触到那玄妙一炁,声势比先前弱了些许,然后再靠近唐晓棠之际,随着唐晓棠迈步,看似比雷俊慢了少许,但同样成功避过一圈又一圈金色的光岚。  

普光尊者显化佛门金身,看上去并不如何巨大,其视线不带任何情绪,扫过突然而至的雷俊三人。  

道家符箓派九重天五层圆满五炁朝玄,得通玄之桥,玄妙无比。  

但对上已经推开仙门的强者,自不是高枕无忧。  

可眼前这三个人,除了本身就神通法力远超同侪,通玄之桥更加高妙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